张志和及《渔歌子》

标签:
文化 |
张志和及《渔歌子》
大卫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耳熟能详的《渔歌子》,相信许多人都曾经学习过,但是对于他的作者,估计很多人还不是很了解。他是唐宋时期众多后世文人的偶像,原因不仅是因为他在诗词上的造诣,还有是他被贬逐以后,彻底弃官归隐的人生态度。
他就是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张志和。他的这首词写出了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率性任真的自由生活,和不受世俗羁绊的人生态度,经过颜真卿和李德裕两位名家的先后推介,很快即为全国所知,并且还传播到日本,形成许多追和的作品。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张志和以及《渔歌子》背后的故事。
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婺州金华人(一说安徽祁门人)。他是张家的第三子。据说他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曾梦见一位仙人携带着一只灵龟,让张母服下,所以他出生的时候,便依照梦境给他取名为龟龄。张家是当地的世家豪族,所以张龟龄打小就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或许是因为有仙人梦境在前,在张龟龄三岁的时候,他就显现出与邻家小孩全然不同的才华:六岁时就能够写文章,七岁时已能从容回答众多翰林院学士的提问。
逐渐地,张龟龄的名气传到了当朝皇帝唐玄宗耳中,他便亲自召见这个小儿并考核了他一下。谁知即便是在皇帝面前,小小年纪的他也一样能落落大方的对答如流。面对这样一个神童,玄宗很是喜爱,便将他安排在了翰林院,只有7岁的他就已经享受到了学士的待遇。
因为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张龟龄小小年纪便已经开启了开挂的人生。他不仅经常在翰林院玩耍,也经常会去东宫拜访太子。16岁时,他参加科考进士及第,不仅让旁人羡慕万分,也再次得到了太子的赏识,派他外出游学。20岁时,张龟龄游学归来,随后太子给他赐名志和,从此人们便称他为张志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张志和就一直跟在太子身边,甚至还跟着太子一起平定了安史之乱。
跟随太子的日子里,张志和的官职升得非常快,甚至一路坐到了紫光禄大夫的位置,享受正三品的待遇。按照这样的发展轨迹,张志和将来肯定是天子近臣。但是人们给他设想的未来,却与他的人生轨迹全然不同。在他跟随李享没有几年后,太子登基为唐肃宗,毕竟张志和是和太子有过革命情谊的,而现在太子又做了皇帝,人人都以为等待着他的将是大好前景。只可惜终究出了岔子,当时两人在攻占回纥上意见相左,皇帝主张停战求和,而张志和则建议收回失地。
两人意见相持不肯让步,本应是一同患难的皇帝臣子,却因为此事让两人的关系出现了难以修复的裂痕,也让张志和被贬官。面对仕途的变化无常,张志和突然就心生倦意,再也无意官场。而被贬官的这一年张志和才25岁,恰好也是这一年,他的双亲和妻子因病离世,这让他备受打击,于是便以为父母守孝为由,从此脱离了官场。
脱离官场后,张志和开启他真正的隐士生活。古时候,大多人选择隐居生活,都是在仕途失意以后,不过他们至少会在官场上停留至中年,很少有人年纪轻轻便已经与山水为伴,但是张志和却是个例外。被贬官和父母、妻子离世的打击,让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从此看透了世间的变幻无常。他不愿再被这些名利权势所困,更愿意去浪迹江湖。
在他离开时,唐肃宗因为爱惜张志和的才华,便赐给了他一对奴婢,他带着他们二人来到了西塞山,给男奴取名为“渔童”,给女婢取名为“樵青”,整日乘着一叶扁舟,带着一只钓竿,泛舟湖上,开启了烟波钓徒的生活。只是张志和这种无欲无求的日子,让他的两位哥嫂操了不少心,家人害怕他从此就遁入空门,所以总是三番两次地叫张志和回家,但是他全然不听两位哥哥劝告。
没办法,他的哥哥张鹤龄只好在越州城外给他修了几间茅屋,这也成了他的归宿。只是张志和住进去以后,从来不去修剪屋子外的杂草,那些建盖房屋所使用的栋梁,都是砍下来的原来模样,家中也没有象样的家具,更没有绵软的被褥,他在木床板上铺的是打猎所获的豹皮,鞋子也是用棕榈叶编织的,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都是毫无修饰的原木。有一次他的嫂子还为他缝制了一件棉衣,谁知他穿上后就忘记脱下,即便酷暑也经常穿着这件衣服。
由此可见,张志和在前半生的岁月中,已经完全形成了一种淡泊一切的性格。而且在隐居之后,他的性格越发孤僻,除了身边的两位奴婢,极少有人能够真正接近他的生活。但他并不羡慕别人荣华富贵的生活,那种生活在他前半生的岁月里,他已经享受过了,只是享受过又能如何?到头来转眼一切都成空,所以在他隐居之时,无论是豪车华服或者是美酒佳肴,统统些都如同泥沙一样无用。
尽管做了一名隐士,但他还是有几名挚友的,如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茶圣陆羽等。生活中,他从不接受别人的宴请,唯独颜府的宴席例外。也就是在颜真卿的宴席上,在与为数不多的几个好友的唱和过程中,张志和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看到张志和所驾的那一叶扁舟,在漂泊这些年后早已经变得破烂不堪,本想为张志和换一艘新的,但被被张志和谢绝了,他说那只破船已经成为了他在太湖上的一个家,无船便无家,尽管破旧,但是他与这辆小船之间的感情却是不可取代的。
张志和的人生结局,也是与太湖的湖水为伴。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42岁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却不幸溺水而亡。颜真卿为其撰写了碑铭。
看完张志和的人生历程,大家是不是觉得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奇特的人物。这些都不算什么,更为奇特的是,隐士张志和死后竟受到海外君主日本天皇的崇拜和景仰。日本天皇、公主、日本著名学者对张志和的词作《渔歌子》尤为欣赏,都成了他的铁杆粉丝。
公元772年,《渔歌子》吟成,很快便流传开来,且远播东邻日本、新罗,为那里的汉诗作者们所喜爱、吟唱。那一年,张志和创作《渔歌子》时,其好友陆羽、皎然恰巧也在颜真卿府上,是唱和活动的目击者与参与者;著名诗人刘长卿775年至781年间与陆羽、皎然频繁交往,便从他们那时里得到了《渔歌子》。
这位被誉为“五律长城”的诗人,十分喜爱这首《渔歌子》,有其五律《送处士归州因寄林山人》为证:“陵阳不可见,独往復如何?旧邑云山里,扁舟来去过。鸟声春谷静,草色太湖多。傥宿荆溪夜,相思渔者歌。”这里的“渔者歌”,正是张志和的《渔歌子》。
刘长卿是中唐时期诗坛的活跃分子,与许多日本遣唐使、来华学者关系十分密切。公元780年,他写了《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一诗,赠予奉命归国的日本友人:“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据《新唐书》:“建中元年(780年),使者真人兴能献方物……”或许刘长卿诗中的“聘使”即是这位兴能真人;好客的诗人又极有可能把从好友陆羽、皎然处得来的《渔歌子》送给兴能带到了日本。
《渔歌子》曲调音律优美,传入日本后,宫廷歌妓敲红板、曳长裙,竞相传唱、蔚然成风。日本人听说张志和《渔歌子》共有五首,一直耿耿于怀。806公元年,日本遣唐使、僧人高价真人与海空和尚归国前,曾向唐宪宗求索另外四首《渔歌子》。但张志和的《渔歌子》问世后,曾一度失传;致使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一代君王唐宪宗“写真求访玄真子”,却“嘆不能致”(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
公元821年至823年,“世与玄真子有旧”的李德裕任御史大夫兼润州刺史期间,访得张志和全部五首《渔歌子》,“如获良宝”,后通过渤海国传到了日本。
在《渔歌子》问世后51年的823年,嵯峨天皇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皇亲国戚、学者名流,济济一堂,君臣唱和《渔歌子》,揭开了“词”这一新兴文学样式在日本发展的序幕。张志和有幸生逢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其《渔歌子》遇上了嵯峨天皇这样的异国知音。张志和凭藉五首《渔歌子》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当然使者。
说了那么多,大家肯定想知道另外四首《渔歌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下吧。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夫棹歌连。钓车子,撅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与文章开头的第一首,这五阕联章,奇在每阕结句第五字都用“不”字。据说嵯峨天皇就出于对张志和词之意境的仰慕,于公元823年,也就是日本弘仁十四年,中国穆宗长庆三年,在一次贺茂神社的花宴上,模仿张志和的《渔歌子》,御制了《渔歌子》五首:
江水渡头柳乱丝,渔翁上船烟景迟。乘春兴,无厌时,求鱼不得带风吹。
渔人不记岁月流,淹泊沿洄老棹舟。心自效,常狎鸥,桃花春水带浪游。
青春林下度江桥,湖水翩翩入云霄。烟波客,钓舟遥,往来无定带落潮。
溪边垂钓奈乐何,世上无家水宿多。闲钓醉,独棹歌,洪荡飘飘带沧波。
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嵯峨天皇这五首《渔歌子》,使他在日本汉文学史上获得了填词开山鼻祖的地位。这五首《渔歌子》,不但模仿了张志和原作的形式,而且深入神髓,高雅冲淡,质量极高,并且同样在落句第五字也都用了“带”字。
参加这次花宴的公主三品有智子内亲王当时只有17岁,是位才女,也当场奉和了二首:
白头不觉何人老,明时不仕钓江滨。饭香稻,苞紫鳞,不欲荣华送吾真。
春水洋洋沧浪清,渔翁从此独濯缨。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
结句每首都用“送”字。
有智子公主不愧是才女中的佼佼者,两首新词,无论命意或措辞,都淡雅有神。日本学者林鹤峰曾称赞她是“本朝女中,无双秀才”。
在座的大学者、日本名儒滋野贞主也当场奉合了《渔歌子》五首:
渔父本自爱春湾,鬓发皎然骨性明。水泽畔,芦叶间,孥音远去入江边。
微花一点钓翁舟,不倦游鱼自晓流。涛似马,湍如牛,芳菲霁后入花洲。
潺湲绿水与年深,棹歌波声不厌心。砂巷啸,蛟浦吟,山风吹啸入单衿。
长江万里接云倪,水事心在浦不迷。昔山住,今水栖,孤竿钓影入春溪。
水泛经年逢一清,舟中暗识圣人生。无思虑,任时明,不罢长歌入晓声。
五首词每首结句都用了“入”字。
滋野贞主乃当时日本第一流大学者,是日本编纂奈良朝以来诗歌总集《经国集》及一千卷巨帙《密府略》的总编,《交德实录》称他“精通九经,号称名儒”。但后人在评论中,认为此次花宴上的三位《渔歌子》词作者,当推嵯峨天皇第一,有智子公主第二,而大学者滋野贞主却被评为“沿袭了日本人所习用的方法,‘涛似马,湍如牛’‘昔山住,今水栖’都显得稚拙”而只能屈居殿军。
但是不管怎样,嵯峨天皇、公主、日本儒,无疑都是张志和的崇拜者,都是张志和的粉丝。
可以说,张志和的一生,不但赢得中国皇帝的殊遇,又能获得大海东边日本天皇、公主、学者的亲赖,这种魅力实属罕见,他确实给中国历史带来了很大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