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杨雨讲纳兰——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

(2012-09-26 18:53:39)
标签:

杨雨

百家讲坛

纳兰性德

纳兰容若

词人

分类: 闲情逸致

听杨雨讲纳兰

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

 

欧阳悟梦

 

CCTV-10(科教台人物)频道《百家讲坛》第119 ~ 126期( 2012428 ~ 2012年5月5)播出中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杨雨教授主讲的关于清初满族词人纳兰容若的系列讲座——《纳兰心事有谁知》。

杨雨在词学领域耕耘多年,成果颇丰,著有《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北京:中华书局,2012)、《唐宋词经典——杨雨如是说》(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侠骨柔情陆放翁——杨雨讲述传奇陆游》(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宋词的女性意识》(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该著作即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1,导师:邓乔彬教授),以及《唐宋名士潇湘情》(长沙:岳麓书社,2011)、《网络诗歌论》(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等。此外,中国知网(CNKI)收录了杨雨发表的36篇论文,其中多半与词学有关。

除了《我是人间惆怅客——听杨雨讲纳兰》之外,杨雨还发表过一篇纳兰研究论文《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纳兰性德和他的清初第三派》(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早在20多年前,老夫便对纳兰十分痴迷,并发表过《从创作心理谈纳兰词》(载:《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那篇论文曾得到高建中教授(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的悉心指点。

时光留不住,“而今听雨僧庐下”语出蒋竹山《虞美人》),忽听杨雨讲纳兰,“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语出李后主《相见欢》)......

 

《百家讲坛》 20120428 纳兰心事有谁知(一)我是人间惆怅客

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20428/100772.shtml

 

《百家讲坛》 20120429 纳兰心事有谁知(二)多情自古原多病

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20429/100463.shtml

 

《百家讲坛》 20120430 纳兰心事有谁知(三)一生一代一双人

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20430/100537.shtml

 

《百家讲坛》 20120501 纳兰心事有谁知(四)当时只道是寻常

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20501/100445.shtml

 

《百家讲坛》 20120502 纳兰心事有谁知(五)不是人间富贵花

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20502/101039.shtml

 

《百家讲坛》 20120503 纳兰心事有谁知(六)幽怨从前何处诉

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20503/100789.shtml

 

《百家讲坛》 20120504 纳兰心事有谁知(七)身世悠悠何足问

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20504/100936.shtml

 

《百家讲坛》 20120505 纳兰心事有谁知(八)而今才道当时错

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20505/100496.shtml

 

附录: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杨雨发表的论文:

[1] 杨雨. 诗意的“抒情”与“拒绝抒情”——当代网络诗歌创作的悖论与弥缝[J]. 贵州社会科学,2011,(3).

[2] 杨雨. 论词学元范畴“情”[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3] 杨雨. 婉约之“约”与词体本色[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 杨雨. 悲情之“雅”与欢娱之“俗”——试论明末清初词学思想向悲情之雅的复归[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 李俊,杨雨. 南宋遗民词人意象研究综述[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 杨雨. 尊体大潮中的“小道”“逆流”——略论王闿运词学“小道”观[J]. 船山学刊,2010,(1).

[7] 杨雨,田惠敏. 论文廷式词对屈骚的接受[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 杨雨. 略论比兴与通篇比兴及其在当代诗歌中的缺失[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

[9] 张涛,杨雨. 以自然之眼观物 以自然之笔写情——纳兰性德和他的清初第三派[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0] 杨雨,李晶. 古调今弹——沈评《三国演义》的内容与特色[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1] 杨雨,白寅. 网络诗歌创作主体论[J]. 铜仁学院学报,2008,(6).

[12] 杨雨. 网络诗歌功能论[J]. 理论与创作,2008,(3).

[13] 杨雨. “歌者之词”与“文人之词”[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14] 杨雨. 香农、施拉姆传播系统模式和词的传播活动[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5).

[15] 杨雨,李晶.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征[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3).

[16] 杨雨. 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的裂变与交融[J]. 求索,2006,(7).

[17] 杨雨. 从传播学角度论“婉约”词发展的两个阶段[J]. 甘肃社会科学,2006,(4).

[18] 杨雨,白寅.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系统型思维[J]. 新疆社会科学,2006,(4).

[19] 杨雨. 新世纪文学焦虑的纾解与网络媒介的力量[J]. 文艺争鸣,2006,(4).

[20]杨雨,白寅.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体悟型思维[J]. 学术界,2006,(3).

[21] 杨雨. 词学范畴之“重”与“轻”[J]. 青海社会科学,2006,(3).

[22] 杨雨. 豪放派词学理论的“集体失语”与格律派词人的“群体传播”[J]. 社会科学家,2006,(3).

[23] 杨雨,谢凤英,张柳芳. 论词学范畴之“拙”与“巧”[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2).

[24] 杨雨,谢凤英. 论词之“深”“浅”[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5] 贺日波,杨雨. 论词之“浓”与“淡”[J]. 科技信息,2006,(2).

[26] 杨雨. 宋词传播系统中的“不和谐音”:豪放词[J]. 求索,2005,(11).

[27] 杨雨,白寅. 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批评法形成的思维路径[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8] 杨雨,谈笑. 论词之“大”“小”[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9] 白寅,杨雨. 从庙堂到民间——中国文学精神向近现代化转变的主体因素[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0] 杨雨. 伤春与悲秋——从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看中国诗人的春、秋情结[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1] 杨雨. 中国男性文人气质柔化的社会心理渊源及其文学表现[J]. 文史哲,2004,(2).

[32] 杨雨. 伤春与悲秋——略探易安词中的女性意识[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3] 杨雨. 温庭筠词与“词为艳科”之传统的关系[J]. 云梦学刊,2002,(5).

[34] 杨雨. 论《花间集》对宋词女性意识的奠定[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5] 杨雨. 叠字的艺术色彩与易安词的女性意识[J]. 娄底师专学报,2002,(3).

[36] 杨雨. 《古诗十九首》的存在主义阐释[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检索日期2012-09-26)

 

友情链接:

张堰王鸿绪撰文:宰相纳兰明珠墓志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