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念这久别的舞台

(2007-02-05 22:37:54)
     好久没看话剧了,今晚授朋友邀请看了北京人艺演的小剧场话剧《我爱桃花》的最后一场。看完之后一切感想都可以用一位叫安冬霓的网友写的一篇评论直接表述出来了。除了对这出戏有许多感想,在看戏的过程中,我却总想跳到舞台上,也去为观众演上一出。作为一个话剧演员,作为从小在舞台上长大的我,还真是想念这片久违了的舞台。
         想念这久别的舞台
           我在话剧《牛虻》中饰演琼玛的剧照
舞台艺术』 [评论]我要刀,你却给了我巾帻——关于话剧《我爱桃花》

作者:安冬霓 

   看完之后,走出剧场,走在夜色中,脑子里还想着冯燕那句重复多次的台词:“我要的是巾帻,你却给了我一把刀。”我对此戏的评价恰恰可以戏仿他的句式:“我要的是刀,编导演员却给了我一块巾帻。” 呵呵。
  故事的由头来自唐传奇,沈亚之所撰《张燕传》。渔阳少年冯燕与牙将张婴之妻有私情。某夜,张醉归。张妻如花将冯藏入米缸。张婴醉卧凉榻压住冯的巾帻,冯燕欲逃时示意如花将巾帻拿来。不想,如花会错意,竟把张婴身上的刀抽出递与冯燕。冯燕见如花递刀,心想“我要的是巾帻,你却给了我一把刀。”原来所恋竟是如此狠毒的女人,也罢,刀就砍向了如花。
  其实,戏的重点不在这里。唐传奇的故事不过是某剧团排演的一出戏。而巧的是饰演冯燕与如花的男女演员竟然就是有私情的一对儿。于是,排演之时,他们借着戏中人的口吻,开始争论三角关系中究竟谁是该死的那个人。
  “如花”认为冯燕没有理由杀死自己。即使她要死,最有理由杀人的应该是张婴。
  “如花”更提醒“冯燕”,他其实早有杀人的欲望,而要杀的是“如花”的丈夫刘某。“冯燕”断然否认。但还是尝试重新演绎此剧,改为抽刀杀了张婴。不想,两人皆悔恨。于是,“张婴”提出该死的人是冯燕。再次重排,冯自杀,如花悲痛欲绝,出言不逊,张婴恼恨中杀了如花后,惊觉自己不想杀人却开了杀戒。
  谁死都不对。聪明的现代人哪里会被这样的古典问题难住?接下来,他们轻易解决了这个问题。刀抽出来,难道不能放回去?冯燕可以对如花一见钟情,难道不能日久生厌?何况还有如花错拿张婴佩刀的理由?于是,冯燕把刀放回去了,对如花以大嫂相待,抽身而出。于是,装聋作哑的张婴借着酒意笼络妻子,两人也重拾旧欢了。
  这是多么完美的结局,完美得如同什么也没发生。
  这是多么怯懦的选择,怯懦得令古人为我们汗颜。
  不可否认,编剧邹静之深谙现代人的人情与中国人的世故。而导演任鸣则满足于简单地挪用连环套戏中戏的模式。想一想,那个多年前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也在探讨情人关系,在电影的结尾,“莎拉”离开了,出乎我们的预料。而在《我爱桃花》里,一切都在我们预料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