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孙建秋的信

(2011-01-09 18:53:50)
标签:

文化

给孙建秋的信

给孙建秋的信之一

给孙建秋的信

给孙建秋的信之二



 

建秋大姐:

广州分手后,我回到北京,又在儿子家住了几天,二十三日方回到太原。谢谢您赠送我《金陵女大》一书。此书不光印制精美,史料丰富,且独具机杼,发人深省。初读之下,即令我爱不释手,在广州已读了部分章节,在北京忙于俗事,无暇翻阅。这两天在太原,又细细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至于其中图片,翻阅何止十遍八遍。我要说,这是近年来读到的不多的几本好书中的一种。若从图文书的角度说,是仅有的一种!

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中国近世以来的自强之路,也是现代化之路。女性,为一民族之母体,她的境况如何,关系到这一民族的现在,更关系到这一民族的将来。中华民族的觉醒,始于女性的觉醒,其走向现代化,也必然始于女性的自觉。金陵女大的建立,发展,在在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给在中国传教的美国传教士一个正名,他们的功德,必将有一天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尊重。日军侵入南京后,将校园组建成难民营的华群女士,其高尚的人格与责任感,是千秋万代都值得中国人敬仰的。当然,协助华群女士办难民营的,始终不肯离开校园的程瑞芳师师母,也同样的可歌可泣,代表了中国妇女最优秀的品质。

这本书,也因为您与您的母亲同为“金大女儿”而增加了阅读的亲切感。交谈中方知,你的母亲吕锦瑷女士,乃山西交城人。记得你说了她出身交城某村普通农家,我表示疑问,当您说她乃铭贤学校考过去时,我就什么也不问了。令堂在重庆期间(后来在成都)试制胶片的事迹,真让人有不可思议之感,而她居然成功了。最让我,我相信也会让许多读者感到亲切的,该是书中几处留有你的身影。其中尤以第九十八页,抄背着小手,看军训的学生用餐最为可爱。虽只有三四岁,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一四八页坐在卡车上,已会忧虑地注视人世了。

我喜欢此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引深了我住日的阅读和思考。比如一九二五年一批留学生在纽约演出《琵琶记》,梁实秋、冰心都参加演出,梁饰蔡中郎,冰心饰宰相之女,另有一女学生名谢文秋者,饰赵五娘。其时怕梁对谢有情意,后来谢嫁了朱世明,冰心调侃梁:“朱门一入深似海,从此秋郎是路人。”我一直在想,这位谢文秋长的何等模样,能饰赵五娘且让梁实秋如此着迷。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朱世明将军(曾任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与夫人的照片,果然雍容华贵,只是仍想象不出年轻时的模样。这次在书中第六十六页上看到谢文秋在金女大时的照片,马上就理解何以会迷倒秋郎了。

再就是,抗战初期在新加坡与郁达夫有一段恋情的李莜英,我也一直在关注其人,这次看了书中李葆贞的经历,很疑心便是李筱英。为此我又翻看了两篇谈郁达夫在南洋经历的文章,除了说明了李筱英是上海暨南大学毕业之外,其他都能对得上。战时播音,谁又肯用自己的真名呢?当然,我这样说,并非说李葆贞就是李筱英,只是一种关注罢了。

还有更为奇特的,书中的金女大校友中,竟有一位当过我的老师呢。一九八零年我曾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学习,管理老师中有位叫刘小姗的,气质甚好,多少年不见,这次在第一八九页上,看到二零零八年九月北京校友会合影,第二排左起头一名刘小姗,如果我没认错的话,肯定就是文讲所的刘小姗老师了。

我看得很细,加上多少年编辑的天性,看出一些错别字,比如令堂的名字,有几处写成“锦瑗”了(锦瑷、锦媛,只能有一个是对的),谢文秋,一处印成了“谢文息”了。整体说来,还是极少差错的。感谢您编著了这么一本好书,更感谢你将它送我一册。谨颂

文祺

                                                                       韩石山 上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给孙建秋的信


给孙建秋的条幅

给孙建秋的信
《金陵女大》封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