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坛·文学批评·理论】余秀华诗歌简评及其价值评判

标签:
于沧海于成我浩然之气否庵负堂 |
分类: 旧体诗词及神味说理论 |
当代诗歌在近二十年来开始成熟了,这是我反复强调的观点,很多人没有看过很多诗人的作品,就说当代没有好诗,是不客观的。有一些人写得诗歌不错,但读者未必专业,所以看不出好来。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余秀华的诗,有的读者未必看得很懂,但已经能感觉到非常不错。从整体上来看,余秀华的诗已经写得很好了,是海子之后又一个天才式诗人,但即使是天才诗人,也往往存在缺陷,历史上的李白亦是如此,海子亦然。弥补天才作者的缺陷的根本途径是“现实性”的裕如,争取使得主体自我臻致“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的最高境界,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提升,并在“现实性”的维度上凝集更为丰富、复杂、深刻的神味,但即使是李白,这个路径最终也实现得不够。因此,对于天才式诗人,也不必过于迷信。
总之,一言以蔽之,如余秀华的诗,打动读者的,都是作品中所呈现的的神味,我建构的神味说理论体系,就是旨在超越中国传统文艺的的旧审美理想意境,阐释和建构20世纪以后文艺的新审美理想艺术境界,目前这是中国唯一的具有本土化原创性理论体系。余秀华的诗,正是呈现了这种神味的境界。20世纪以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患上了深重的失语症,所以这个神味说理论体系乃是唯一的能在新审美理想高度对20世纪以后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不同于传统文艺的新的最高最上的审美追求的全面理论总结和阐释,我的相关著作已经出版了十来部,只是所在平台有限,不大为世人所知而已。所以,不是理论没用,而是你见到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真正的理论一定是有用的,会对作品做出最恰当深刻的阐释。无论是莫言的小说,还是海子、余秀华等人的诗歌,神味说理论体系都能做到理论的有限涵盖和最恰当的阐释。只不过就余秀华的诗歌来看,还仍然偏于小我的境界,还不是神味的最高境界。
此外,在最初(2021.5.13)评价余秀华的诗的时候,我曾简单做了如下阐述:“余秀华的新诗还可以,但从支持今日头条郦波教授创作旧体诗被网友批评一事来说,她不太懂旧体诗。她的诗也不是最好的那一类,主要不足有二:一是太小我,二是未臻致她自己的成熟之境。要突破,就必须放弃既有的长处,但写到这种境界,要放弃也不容易,这就是思维问题了。思维的背后就是理论,而我的神味说理论体系,就是20世纪以后唯一的具有本土化品性和原创性的新审美理想理论体系,审美理想乃是文艺的最高追求,也当然是最高的评判尺度个标准。”也就是说,毫无疑问,要最为恰切地把握余秀华诗歌的最佳之处,就必须要深刻了解“神味”说理论体系的相关理论和思想观点,否则,你可能感觉不到她的诗歌到底好在哪里,或者虽然有所感觉,但无法学理性地表述出来,或者虽然能够进行学理性的表述或阐释,但总是阐释不到肯綮上。因此,进行系统性的理论观照和阐释,乃是根本性地需要的,而在20世纪以后能够对具有现代气质、现代思维和现代审美追求的文艺作品及其艺术境界做出新审美理想高度的系统性鉴赏、评价和阐释的,就只有“神味”说理论体系了。
还可以给余秀华的诗做一个定位:已经臻致了较好的神味艺术境界的余秀华,是今后中国诗人里最有实力和可能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当然,要有团队为其进行必要的系统操作。神味说理论体系的经典文本的代表性作者,20世纪以后在小说领域有鲁迅和莫言,而莫言已经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了。
这里仅仅先作简单的叙说,“神味”说理论体系相关的成果,以著作计,还有十几部尚未出版,包括最终的集成式总结阐释之作《论神味》。没有出版或发表的成果,不适宜在网络之类的平台多谈,所以只能提醒读者要去深刻了解“神味”说新审美理想理论体系,即已经出版或发表的成果。那些不适合现在表述出来的内容,我后面都会纳入《论神味》等著作之中,加以正式的学理性的表述或阐释。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余秀华的作品良莠不齐,我们对其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好作品,不能用那些不好的作品来否定好作品所达到的高度和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基本的辩证,我在以往的著作中已经就这个辩证法说过多次了,比如在《聂绀弩旧体诗研究》一书中,聂绀弩显然是更为典型的例子,他的好诗是有十来首,但足以奠定其为20世纪最杰出的旧体诗人的历史地位。
以下余秀华的诗的图片来自网络:
2021.5.13-6.3山东于沧海作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