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至洁:不要等意外事件发生了,才去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2021-02-06 12:03:31)
标签:
心理员工 |
分类: 管理 |
2021年的伊始,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应该是执行新年度计划的开始,无论在市场运营、产品研发、营销战略,还是在员工考核与管理上,都已经制定出了完整的企业年度计划与部门工作计划,一切,都蓄势待发。都希望在2021年努力抢回2020年因为新冠肺炎而影响的经济损失。
但是,在这个开年之初就不断爆出的员工生命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管理者们的关注。
那么,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企业的绩效之责?还是员工的身心素质之因?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刚进入2021年一个来月的时间,很多人已经被以下这些意外事件刷屏——
时隔不久,2021年1月9日中午,该公司又有一名谭姓工程师在家中跳楼自杀。
2021年1月19日,又出现北京好邻居新街口豁口店54岁员工黄静上完夜班后,倒在单位统一组织的核酸检测现场,医院鉴定为猝死。
员工心理问题已成为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因为一旦出现意外事件,消逝的是员工生命,受损的更是企业品牌与绩效。在这里,拼多多的反应还是值得点赞的:据报道,出现员工事件之后,拼多多立即在内网OA系统开通心理及特殊紧急事项咨询通道,安排专人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对此,有网友这样评价:
记得我看到过这么一组数据:我国企业员工现在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会产生5000个职业病人。国外一项调查研究也发现,企业80%的安全事故是由人为因素造成,而这与员工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可以说,工作场所的心理疾病已经成了威胁个人生命健康、破坏企业组织效率的大敌。
这些员工心理问题处理不当,会给企业员工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员工自身的生命安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给企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绩效与发展。
其实早在古希腊,心理健康问题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真正的心理健康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
从我们国家层面,也已经把关注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逐渐放到了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2017年初,国家22个部委已经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在“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中,首先提到了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员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
出现了危机事件,企业可以防微杜渐,需要适当做出调整。在这里,我不抨击996,但也不赞成严苛的管理制度,只要企业管理者们明白,我们管理所面对的人群是有情感的人类员工,并且未来还会是非常有想法的00后群体,群体的差异性和时代性已经非常明显。怎么去研究?如何管控?都值得思考。
另外,当初的富士康工厂的工人十三连跳是不该被人遗忘的,因为没有人会在还有希望的时候,去选择类似跳楼自杀这种方式来结束他们的生命。只有长时间的高度压抑、无助,无法化解之后,才会想不开,从而发生一系列悲剧。
所以,避免悲剧发生,减少心理问题出现,让绩效与心理融合应该是趋势。根据我的观察与实践,以下几个方向供参考:
1, 调整企业绩效指标,将员工的身心健康数据纳入到部门绩效考核
前面的系列事件,已经不是今年的特殊存在,类似的悲剧其实一直存在,如何将员工的身心健康度纳入到各部门管理者的考核中,或许这已经不是HR部门的职权范围了。具体方案,尚需要依据不同的企业性质与员工构成数据+业务种类+绩效指标去细化设计。
2, 关心员工的情绪状态,建立员工情绪管控系统
情绪是复杂的,基于工作场所的员工情绪产生及发展是多交互的,但是,员工情绪又是影响到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恐怕在这方面要做的努力需要很多,不仅仅只是思考,更是人工智能工具的运用,以及大数据的技能化普及。比如,可以建立基于企业绩效的员工情绪管控系统,用技术手段辨别和处理复杂的人类情绪。做到既可作为供员工释放和化解的出口,又有帮助其调整的措施与方法。
3, 管理员工的需求预期
员工的个人成长和阶段需求预期,也是值得去关注的。因为人在靠近自己期望值、且愉悦的状态下工作,压力也会成为动力,焦虑情绪会降低很多。员工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阶段需求,且碰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能及时得到助力,也会及时避免一些消极行为的滋生。但这些,对管理者的要求,已经不低了。
4,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服务系统
心理问题的出现,都是隐藏了一段时间后的产物。这里面有性格因素,有遗传因素,有环境因素,也有市场因素,等等。对员工实施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很有必要的。不能让心理健康服务在意外发生时去做那根救命的稻草,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即时扭转乾坤。它需要持续的渗入,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能量的孕
但是,在这个开年之初就不断爆出的员工生命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管理者们的关注。
那么,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企业的绩效之责?还是员工的身心素质之因?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频发的员工生命事件,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严峻话题
刚进入2021年一个来月的时间,很多人已经被以下这些意外事件刷屏——
时隔不久,2021年1月9日中午,该公司又有一名谭姓工程师在家中跳楼自杀。
2021年1月19日,又出现北京好邻居新街口豁口店54岁员工黄静上完夜班后,倒在单位统一组织的核酸检测现场,医院鉴定为猝死。
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员工心理问题已成为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因为一旦出现意外事件,消逝的是员工生命,受损的更是企业品牌与绩效。在这里,拼多多的反应还是值得点赞的:据报道,出现员工事件之后,拼多多立即在内网OA系统开通心理及特殊紧急事项咨询通道,安排专人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对此,有网友这样评价:
记得我看到过这么一组数据:我国企业员工现在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会产生5000个职业病人。国外一项调查研究也发现,企业80%的安全事故是由人为因素造成,而这与员工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可以说,工作场所的心理疾病已经成了威胁个人生命健康、破坏企业组织效率的大敌。
这些员工心理问题处理不当,会给企业员工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员工自身的生命安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给企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绩效与发展。
其实早在古希腊,心理健康问题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真正的心理健康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
从我们国家层面,也已经把关注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逐渐放到了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2017年初,国家22个部委已经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在“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中,首先提到了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员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
建立员工情绪管控系统势在必行
出现了危机事件,企业可以防微杜渐,需要适当做出调整。在这里,我不抨击996,但也不赞成严苛的管理制度,只要企业管理者们明白,我们管理所面对的人群是有情感的人类员工,并且未来还会是非常有想法的00后群体,群体的差异性和时代性已经非常明显。怎么去研究?如何管控?都值得思考。
另外,当初的富士康工厂的工人十三连跳是不该被人遗忘的,因为没有人会在还有希望的时候,去选择类似跳楼自杀这种方式来结束他们的生命。只有长时间的高度压抑、无助,无法化解之后,才会想不开,从而发生一系列悲剧。
所以,避免悲剧发生,减少心理问题出现,让绩效与心理融合应该是趋势。根据我的观察与实践,以下几个方向供参考:
1, 调整企业绩效指标,将员工的身心健康数据纳入到部门绩效考核
前面的系列事件,已经不是今年的特殊存在,类似的悲剧其实一直存在,如何将员工的身心健康度纳入到各部门管理者的考核中,或许这已经不是HR部门的职权范围了。具体方案,尚需要依据不同的企业性质与员工构成数据+业务种类+绩效指标去细化设计。
2, 关心员工的情绪状态,建立员工情绪管控系统
情绪是复杂的,基于工作场所的员工情绪产生及发展是多交互的,但是,员工情绪又是影响到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恐怕在这方面要做的努力需要很多,不仅仅只是思考,更是人工智能工具的运用,以及大数据的技能化普及。比如,可以建立基于企业绩效的员工情绪管控系统,用技术手段辨别和处理复杂的人类情绪。做到既可作为供员工释放和化解的出口,又有帮助其调整的措施与方法。
3, 管理员工的需求预期
员工的个人成长和阶段需求预期,也是值得去关注的。因为人在靠近自己期望值、且愉悦的状态下工作,压力也会成为动力,焦虑情绪会降低很多。员工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阶段需求,且碰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能及时得到助力,也会及时避免一些消极行为的滋生。但这些,对管理者的要求,已经不低了。
4,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服务系统
心理问题的出现,都是隐藏了一段时间后的产物。这里面有性格因素,有遗传因素,有环境因素,也有市场因素,等等。对员工实施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很有必要的。不能让心理健康服务在意外发生时去做那根救命的稻草,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即时扭转乾坤。它需要持续的渗入,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能量的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