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懂得柴米油盐,你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标签:
师至洁育儿 |
分类: 家庭教育 |
近日,在我做的个体职业成长咨询中,我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很迷茫,有的干脆就直接问我:“师老师,我现在做点什么好呢?”或者是:“孩子慢慢大了,我也想出来工作了,可是不知道我能干什么了”......于是,才有了我在美丽大学课堂上的这节课(课堂内容节选)。
提出这样问题的,经常是到了35-40岁左右的年龄的女性,相当尴尬的年龄。
同时,面临这种状况的女性,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有着同样的“无力感”——“没做好自己,也很难教育好孩子”。
为了孩子,回避了我们自己的成长
在我身边有位朋友,这位妈妈是名牌大学毕业,毕业后工作了两年就在家带孩子,给老公做饭。我一直劝她出来工作,人家也没动心。
后来孩子慢慢长大,直到去读大学,等她再想出来工作已经没就了,变成高不成低不就。越不出来越不敢出来,到最后的命运就是:不了解社会,没法跟孩子同步,没法跟老公有共同语言,再后来,老公找了个漂亮的小老婆,她被老公换掉了!
多悲哀!
这位妈妈光推着孩子进步,以老公的成就为荣,彻底的忽略了自己,所以自己最终被淘汰出局,怪谁?只能怪自己,眼光不长远。
美其名曰是“照顾老公和孩子”,其实是以此为借口放弃了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这就是典型的为了孩子,回避了自己的成长。
当忧虑孩子的时候,最需要忧虑应该是你自己
为了孩子回避自己的成长,我们过着短期的“圆满”生活。
许多妈妈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经历: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的结局。虽然生活遵循了“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搁的久了,自己就挂那了。一挂上,就彻底成了墙上的一张画,再想走出来,基本没希望了。
我的另一位朋友,老公的公司比较赚钱,她自己在每个单位工作的时候也不用全心投入,就那么晃悠了十来年。但是在她心中,总是有着某种的“不甘”,但却对自己又无能为力,因为没有企业敢给她重任。
随着年龄步入40,她可选择的路越来越少。这个时候她才想起来:我以前都干什么去了啊?!
于是,整日陷在忧虑中。
陷在她忧虑的,是自己的未来。
拼家长功底的时代,我们需要努力栽培的是自己
在日常工作中,我非常重视“女权”,因为我明白:自己不优秀,孩子就没希望;自己不成长,孩子就会真的无规律“放养”;家长自己眼界不宽,孩子未来的路就窄。
我最痛恨的人生状态就是,家长围着孩子转而忽略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每天的日子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因为生活真的不仅仅只有柴米油盐,更要有书语茶香。
所以,妈妈们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去进步。在孩子面前是智慧型妈妈,在孩子深身后是成长导师。这样的家长才是如今的孩子们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