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绿色食品在中国

标签:
特稿基础建设意义增长率合作社健康 |
分类: 健康 |
从倡导到发展,从发展到加速,从国内到国际,伴随着国家经济地位世界级的提升,中国的绿色食品也正以产业化模式迅速发展。23年的历程中,绿色食品产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增长势头,不断引领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绿色食品在中国
本刊记者
23年来,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现代农业建设的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对
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绿色食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概念到一个标志,从一个标志到一个产品,从一个产品到一个产业,开创了一片新领域,走出了一片新天地,获得了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需求催生的绿色食品行业
地球环境的不断变迁,世界范围内的人们都对自身生存产生着愈来愈明确的关注。崇尚健康、追求简单、信仰健康的生活质量成了地球人最一致的追求。其实,这种由生存意识而引发的需求意识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先后实现了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地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等。实现了粮食的丰产,农用化学物质通过在土壤和水体中的残留,造成有毒物质积聚,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农作物和牲畜体内,最终损害人体的健康。
在环境严重污染的事实面前,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同时并成立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由此,在全球引起了一场新的农业革命。许多发达国家相继生产开发生态食品或有机食品。
于是,
绿色食品标准的提出,为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也因此,基于规范的绿色食品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这对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不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也为随后各地绿色食品的界定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依据。
23年的发展,成绩显著
我国食品工业承担着为13亿人口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多年来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十二五”时期仍然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健康地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各地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指导下,纷纷发掘自身的优势,关注农业经济的价值,让食品工程在绿色理念的引导下,迅速发展。部分地区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把发展绿色食品放在了一个战略的高度,努力创造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条件:
地域上,战略引导发展,政策保驾护航:安徽省出台的“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绿色食品引领农业品牌化”,到2015年,绿色食品企业达到550家,产品总数达到1800个,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超过2600万亩。5年内将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重点推进一批基地开展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江西省为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则提出,到2015年,全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绿色生产资料总数超过2800个,生产企业680家,绿色食品加工能力将达到1500万吨。从事绿色食品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3.2万人。黑龙江省,“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将坚持“打绿色特色牌,走精深加工路”,通过推动绿色食品产业“三个加速”、“一个跨越”,努力使其成为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为一体的低碳型优势产业,实现黑龙江由绿色食品大省向绿色食品强省跨越。到2015年,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要发展到8000万亩,实物总量发展到4100万吨,总产值实现1550亿元。除此之外,很多直辖市也都在绿色食品工程上启动着各种独具优势的政策支持。
规模上,认证企业成倍递增,品类日益齐全:据统计,1990年至2012年,绿色食品每年以大约20%的速度增长,实现了快速发展和规模持续扩大。截止到2012年,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614家,产品6196个,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6862家,产品总数17125个,分别比2011年增长3.6%和1.8%。认证有机食品企业685家,产品2762个,其中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2家境外企业。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已达573个,种植面积1.37亿亩,总产量8041万吨,基地对接企业达1607家,带动农户1995万户,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0亿元以上。在绿色食品的产品结构上,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了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同时,经检查验收,“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也增加到8个。
此外,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1家,占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的29.3%;获得认证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147家,占省级龙头企业总数的13.1%。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有118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2675个绿色食品认证,分别占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总数的17.2%和15.6%,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国内部分大、中城市也己建立一批专业营销网络,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条。
品牌上,从国内到国外,影响力不断攀升: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已从国内扩大到国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已分别在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世界知识产权局等1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注册。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等国家的4个企业的9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国内,据调查目前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超过80%,信任度超过70%。绿色食品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型超市、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国内商家的“新卖点”和农产品出口的新的增长点。
绿色食品立足于打造精品、满足高端需求、服务出口贸易,严格执行既定的行业标准体系,不仅奠定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为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发展水平树立了新标杆,同时也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抢占了制高点,掌握了主动权。可以说,如此坚挺的基础,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形成及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惊人的市场前景正在显现
从1990年5月15日中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以来,中国绿色食品
第一阶段:从农垦系统启动的基础建设阶段(1990~1993年)1990
第二阶段: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4~1996年)这一阶段绿色食品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1)产品数量连续两年高增长。1995年、1996年新增产品数量分别是263:289,增长率为9.9%。(2)农业种植规模迅速扩大。1995
第三阶段: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和部门进一步重视绿色食品的发展;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主动宣传、报道绿色食品;
第四阶段:绿色食品国际化进程加快。为了扩大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产权保护的领域和范围,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相继在日本国和香港地区开展注册;为了扩大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参照有机农业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制订了绿色食品标准,这套标准不仅直接与国际接轨,而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一大批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