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是电影《千里走单骑》里的业余演员。在电影里他演高仓健的导游。电影外他和高仓健成为了好朋友。见到他时,他穿着老高送给他的红色外套。在拍电影的时候,老高就很照顾他,还给他做按摩,为的就是让他演戏时放松。“高仓健挺平易近人的,能做到这一步的人很不容易。打个比方,要是高仓健现在死了,如果我有点钱,也不是太有钱,我都会去日本看看,不需要别人邀请了。”
邱林是土生土长的丽江人,在丽江不为人知的时候为了生计二十几岁的他曾在昆明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我们干着最苦的活,有时候我们从工地出来,穿着那个衣服走到街上别人都鄙视你,看你的那种眼光就觉得你什么都不会。”
后来邱林回到了丽江老家,学起了电脑打字。当时丽江城里还没有人会电脑。 他用三个月学会了电脑,还教人学电脑。邱林说学电脑是因为他不甘心,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收入并没有他想象的好,每个月三百多块的收入,他连自己都养活不了。钱是少了点但邱林干得很有成就感。“那时候丽江人都喊我老师,叫邱老师。”邱林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后来邱林又想到去当导游,他跑到旅游局报名参加导游考试。“他们说我这个样子不适合当导游,难看到一定程度就是艺术,知道吗?葛优好看吗,人家现在是影帝,冯小刚每部电影都用他,包着他。”
邱林干脆用他的电脑知识自己做了个旅游网站,给那些喜欢来丽江自助游的人当向导。为了揽到更多的客人跟生意,他利用业余时间学起了日语。那天他正好到日语老师的家里去上课。“当时心情比较压抑,刚被女朋友甩了。不过甩的那个人后来还发短信给我,说祝贺你演得不错。”碰巧《千里走单骑》剧组的人也在日语老师家。“那个女的副导演盯着我看,我想这个人是不是喜欢上我了,我想肯定是以前带过的团友,我说您什么时候跟过我的团吧,结果她说这就更对了,这更有戏。”
一个多月后邱林他接到了去剧组考试的通知。剧组的人让他表演一个小品、背一段日文。“我看到那个稿子背后用钢笔写了个三句半,我当时第一个反应这肯定是电影里的原形。这个人之所以叫三句半,那肯定讲话磕巴,所以我特意找了一篇最不熟的日文背了。最后听说我能过第一关就是因为我的日语磕巴,其他人都以为要找高仓健的翻译,日语说得越流利越好,结果最后一个都没要 。”邱林脸上又有了那种得意的笑。看得出他很为自己在那一瞬间的准确分析而得意。这种得意很容易让我想起一个词——狡黠,尽管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把它当成一个贬义词。从地里长出来的的人自有他们自己的生存智慧,不要学也没法学,千千万万人中为何偏偏是他?总是有它的道理的。
在电影里邱林自创了很多肢体语言,因为张艺谋导演给从不给他们台词,也不要他们背台词。在电影里经常有一句日文一句英文”大杂烩”式的多国语言的混合表达,这正是邱林的看家本领。整部电影导演基本上只告诉演员这个故事会往什么方向发展,至于说什么?怎么说?演员自己看着办。这种拍电影的方式对拍了240多部电影的影帝高仓健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对张艺谋来说这却只是《一个也不能少》的经验再次应用,他轻车熟路。
本来电影里邱林做高仓健的导游是不收高仓健钱的,但邱林坚决反对。“他们说中国人淳朴啊,怎么能收人家钱呢?我说农民天天淳朴吃什么啊,张艺谋后来讨论了以后就收吧。”
影片中邱林的表演真实而自然,头一回拍电影的他显得比专业演员还喜欢镜头,还懂镜头,因为他经常拿着DV机帮游客拍。“我懂什么时候摄像机是特写,什么时候是全景,我借用了高仓健的左膀右臂,多来个头就多来个头,多来个肩膀就来个肩膀。”
在电影里确实有很多以邱林为背景的画面。:“镜头越多我就越来劲,我就怕没镜头。我就希望镜头越多越好,就象记者招待会那天镜头象墙一样,上边,下边,左边,我最喜欢那种感觉。我最怕就是没人喝彩,没有话筒,没有话筒我都要拿个东西当话筒。”)
邱林1999年开的那个网站叫“纳西人家邱林”。在他看来有自己的网站别人才会相信他是个有文化的人,也才会有不错的生意。邱林做旅游从不去主动拉客,而且他还对顾客提要求,比如要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不把一些不好的城市人思想灌输给当地人,不是你想参加就能参加的,还去拉客,太掉价了,好的东西是不用推销的,好的东西是让他主动来的。”
几年时间,邱林已经成为了当地一名成功的的导游,所以他在电影里演的导游那么真实,在这一点上邱林觉得自己比一些职业演员要强,而且对“表演”这个词邱林有自己的理解。“职业演员都要去当导游实习一段时间,他才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表演。我们天天都在表演,而且我就为了十块钱。我们这种导游必须一次就得过,你唯一的希望就是把这个人征服了,他下次给你介绍生意。”
看过电影的人对电影里邱林对着老高的摄像机整理头发的镜头印象很深。“别人看了得很搞笑,又不是给你拍,电影院里的人都给笑死了。这是一种习惯,不是演的,我一到镜头前就这样。”正是他的这些自然而习惯性的动作,使他的表演很真实,到位,所以电影上映后,很多人说他是本色演出,说他是农民演员,在邱林看来,这样的评价并不公平“我说我们家不是农民,我们家五代以上都不是农民,是城里人。他们讲的本色就是生活中的原形,然后你就这么表演。我觉得他们这么说是就想否认我演出来的东西。”在邱林看来为了演好电影里的导游邱林他是用了心、动了脑筋、花了工夫的,他的表演是成功的,和很多职业演员一样他是在表演。
《千里走单骑》的国内首映式在丽江举行,当时街上帖满了电影海报,邱林也成了丽江的名人,走在街上经常被人认出来。“其实我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尽了很多义务,比如以前丢个烟头就丢了,现在不敢了,人家的眼睛就盯着你。见到谁都不认识的都要说你好,很累,但是也很高兴,特别有人认出来的时候还是挺高兴的。”看得出,邱林很享受这种走在街上被人认出的感觉,跟他们握手的时候他满脸的笑。
自从演了《千里走单骑》,邱林迷上了演戏,他请了自己以前的团友当经纪人,帮他四处找戏拍。他喜欢演电影的感觉。“演员可能不想拍戏,但是我们想拍,就想歌手去唱歌要给钱,但是我们去唱歌给卡拉ok 钱。演电影自己有个成就感,荣誉感,钱我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挣,但这种荣誉感只能是电影电视才能给我的。
从演《千里走单骑》到为这部电影到处做宣传,邱林已经好久没有带游客了。他在家把《千里走单骑》看了二十几遍,还买了一百张电影光盘准备送给朋友。“我估计你们很快对我就会没兴趣了,一个两个月后没有人知道我是谁。”光听声音不看邱林的表情你会明显感觉到他刹那间的落寂。“除非我还能拍到片子,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不乐观,因为很少有象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我们没给他们丢脸,这个片子拍出来最起码比很多职业的拍出来的好得多。”邱林这个话是说给我们听的更是说给他自己听的。
大幕落下,邱林不愿意离去,他还在徘徊,他不能平静,他说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也去得太快。
前一篇:新年的诚心——可可的东东
后一篇:出门在外——可可的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