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顾小白
顾小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57
  • 关注人气:2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有爱让世界不停转动

(2005-12-22 16:56:13)
分类: 电影
[b]我的意思是,不停转贴[/b]
连越看《无极》
1、《霸王别姬》确实是陈谋杀一无名天才导演后抢来的。
2、陈凯歌确实是在嫉妒张艺谋。
3、像所有的悲惨的嫉妒者一样,无论张艺谋多烂,陈凯歌总比他差一点。
4、郭敬明确实证明了创作规律:抄袭,是没有前途的。
5、娱乐圈有献身精神的美女如云,陈凯歌单娶陈红,确实不是偶然。
6、陈凯歌爱装的大师言论,他自己确实也听不懂。
7、李安确实是华人第一导演。
8、中国观众确实被当成了凯子。
9、不亏死《无极》投资人,中国电影确实会被虚火烧坏脑子。
10、《无极》投资人准备用最后550万元入住哈医大二院。
yoyo看《金刚》
 
就是一次脑震荡
看完了,说不出话来
这电影,怎么可能有人写得出评论
脑子里只有三个字
“不,可,能”
趁我还没清醒
我要说
这是我看过的
最伟大的电影
yoyo看《隐藏摄像机》
 
好棒的电影
汉内克一向这么狠,像刀片
用最不动声色的方法讲了一个最毛骨悚然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能想复杂,它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寓言
 
首先,一切的起因和动力都是一个人的良知、内疚
或者像《杀人回忆》中那种噩梦般的感觉,被过去haunted,
 
进一步的寓言就是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污点
尤其是片中电视里出现的1961年10月17日巴黎大屠杀
丹尼尔·奥图那个角色就是法国政府,代表了竭力掩埋的过去和良知的较量
 
所谓“隐藏摄影机”根本不存在,录像带、简笔画都是超现实的工具,被赋予神秘的、推动谜团展开的合理性
丹尼尔·奥图声称他看了三遍仍然不知录像带是谁寄的,据他所知导演也不知道
 
惟一让人迷惑的是结尾,摄影机一动不动看着学校门口,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奥图的儿子在和阿尔及利亚人的儿子谈话
有人说这是暗示两个年轻一代的孩子联起手来报复父辈,录像带就是他们寄的
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拉低了影片的高度
这可以是另一盒录像带的内容
 
但至于是“谁”在拍、他们两个是怎么认识、又说了什么,则根本不需要解释
主题和情绪已经很明晰,把神秘理性化只会减少快感
 
卫西谛看《隐藏摄像机》
1.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最后一个镜头,表明“隐藏的”摄影机始终存在。剧情的视点和电影的视点最后是重合的。那台“隐藏的”摄影机在最后被消解掉了,录像带“是谁拍的”不再重要,剧情或许只是为提供一个视点,提供一种呈现而服务。(这何所有有着类似情节的电影都不一样,这类电影非常多,尤其是恐怖片。)
2.《隐藏》告诉我们:我们害怕看到自己日常生活的景象。录像带本身没有威胁性(所以我觉得如果没有寄明信片的情节会更好,但导演显然怕观众无法理解主人公行动的可信性),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日常的景象,但是他们的恐惧却可以想象。是被怕监控?还是怕被介入?我觉得都不是,他们更可能是怕——“生活中隐藏着什么”——这一事实。
3.主人公的行动是被“录像带”控制的、引导的。出现出生地的画面,他就去家乡探视母亲;出现列宁路,他就找到了那个阿尔及利亚人。录像带“强迫”着剧情发展,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被强迫”着转移场景。
4.录像带“是谁拍的”仅并非导演想揭示的,他想揭示的主人公——一个法国知识分子(电视台读书节目的主持人,妻子是出版社编辑)——的梦魇。也就是他和一个阿尔及利亚人互相持续的恐惧与憎恨。主人公童年时候恨那个移民的儿子,因为他“霸占了自己的房间”;现在这个移民的儿子的儿子恨他,因为他“剥夺了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持续的、相互的恐惧与憎恨,很清楚得让人联系到前不久发生的法国的骚乱,而也很清楚得表现了导演对这一社会问题严重性的敏感。
5.尽管导演自己极力回避这是一部关于政治和历史的电影。但电影本身带给我们的恰是对“政治和历史”的恐惧。主人公对回忆(尤其是那个阿尔及利亚孩子残忍杀死公鸡的画面——当然或许我们不该对公鸡这个象征物做更隐喻的解释)同样极力回避,可是他无时无刻不与这个(移民)社会现状冲突,比如他第一次报警出来,和那个黑人青年的冲突,就是一种暗示。
6.《隐藏》充分暴露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内部的不信任,夫妻之间,以及家长与子女之间(儿子甚至怀疑母亲和她朋友的关系)。并充满了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也延及整个社会体制(对警察局、对司法程序)。我们看到主人公和他的妻子显得多么无助。
7.或许可以把《隐藏》看作一部反过来的《恐怖游戏》,在对摄影机的处理上。而有一年我们看到了四画面拍摄的《未知密码》。导演似乎对影像对生活的表达的真实性有着持续的兴趣。现在想来《钢琴教师》会不会是他作品里面比较对观众没有“挑战”的电影?
8.尽管这是看上去很日常的电影(影调——特别是色彩包括布景,很接近《钢琴教师》)。但是这并非是一部淡化戏剧性的电影,相反,它的戏剧性非常强烈,比如在二十几分钟的时候,录像带突然出现的不在是主人公门口的画面,而是一个陌生之所(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个挺强烈的转折。再包括儿子的消失,包括那个阿尔及利亚人的死,都带给剧情强烈的冲击。
9.这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刺激”的电影,提供了许多信息,包括对家庭、对历史(个人和国家)、对社会中看不见或者忽视(也就是隐藏着)的东西。另外就是汉内克对电影本体的一部分思考。
10.这是一部“虚假”的电影,汉内克在采访中说“人们总说电影呀、电视呀还有Video这些东西能提供真实的东西,我对此怀疑,本来就不真实,电影就是每秒25次的谎言。”(引自虎皮)。首先这个故事不存在——因为那台摄影机不存在,它是空气吗?那个“持摄影机的人”是上帝吗?显然这是一个“被编造”的故事,它不真实。它越不真实,就越表明导演有明显的“所指”。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汉内克的局限也很大。
11.可是我对西方社会的内在了解的很不够,所以对西方的电影(除了好莱坞)往往有理解上的偏差。不过无论如何,我肯定这是今年最重要的电影之一了,它多少让我感到“刺激”(我记得今年让我“刺激”的新片还有就是年初看的《血与骨》了)。
PS.后来看了HOWEI与舒琪老师聊天后的结果。就是最后一个固定的长镜头里,实际上出现了主人公的儿子与自杀的阿尔及利亚人的儿子在一起聊天的镜头。HOWEI听说了之后找了两次之后才找到这个画面……这个画面或许有意味,或许没有意味,但这个画面对这部影片来说没有大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路过大理
后一篇:李安·断背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