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格努斯效应

(2015-09-12 13:49:00)
分类: 天物

马格努斯效应(Magnus Effect),以他的发现者马格努斯命名,是一个流体力学当中的现象,是一个在流体中转动的物体(如圆柱体)受到的力。

当一个旋转物体的旋转角速度矢量与物体飞行速度矢量不重合时,在与旋转角速度矢量和移动速度矢量组成的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上将产生一个横向力。在这个横向力的作用下物体飞行轨迹发生偏转的现象称作马格努斯效应。旋转物体之所以能在横向产生力的作用,从物理角度分析,是由于物体旋转可以带动周围流体旋转,使得物体一侧的流体速度增加,另一侧流体速度减小。

根据伯努利定律,流体速度增加将导致压强减小,流体速度减小将导致压强增加,这样就导致旋转物体在横向的压力差,并形成横向力。同时由于横向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垂直,因此这个力主要改变飞行速度方向,即形成物体运动中的向心力,因而导致物体飞行方向的改变。

用位势流理论解释,则旋转物体的飞行运动可以简化为“直匀流+点涡+偶极子”的运动,其中点涡是形成升力的根源。在二维情况下,旋转圆柱绕流的横向力可以用儒可夫斯基定理来计算,即横向力=来流速度x流体密度x点涡环量。马格努斯效应可以用来解释乒乓球中的弧线球、足球中的香蕉球等现象。
利用马格努斯效应还设计出了带旋转的飞艇,这种飞艇通过旋转可以增加、调节飞艇的升力,是飞艇设计中一种很有趣的设计方式。



×××××××××××××××××××××××××××××××××××××
魔球的科學

摘自《Newton牛頓科學雜誌94號2015/08
 
多年以前有部非常有名的日本棒球漫畫《巨人之星》,從該漫畫中出現「大聯盟魔球」(major league ball)開始,後來以球技為題材的運動漫畫,就常常都會出現「魔球」。另一方面,在現實世界中,其實也有許多運動選手會使用稱為「魔球」的武器活躍於運動場上。
 
原為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的韋克菲爾德(Tim Wakefield,1966年∼)以會搖晃的魔球,俗稱蝴蝶球的指尖球(knuckle ball)為武器,在19年的職棒生涯中,取得200勝的亮眼成績。在世界足壇,像皮爾洛(Andrea Pirlo,1979年∼)等以自由球聞名的選手,常常踢出高速、劇烈彎曲的香蕉球射門得分。這些一流選手踢射的好球應該也能博得魔球之名。
 
那麼,為什麼球在空中行進的過程中,能夠彎曲、下墜、搖晃呢?魔球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機制下誕生的呢?
 
在本特集中,將從「球的力學」的觀點,以棒球為中心,輔以足球、高爾夫球、網球、排球及桌球等球類,從科學層面剖析各種球技中之「魔球」的真面目。在閱讀過本特集之後,從球技觀戰的角度,應該能夠得到勝於以往數倍的樂趣。
 
 
星飛雄馬所投出會突然上升、突然下降的魔球有可能實現嗎?
漫畫《巨人之星》(漫畫:川崎 伸,原作:梶原一騎)的主角星飛雄馬(上面圖像)會投出稱為「大聯盟魔球」的球路,例如「大聯盟2號」就是「消失的魔球」。其原理為:投手星飛雄馬的投球動作是右腳高高抬起造成塵土飛揚,所投出的球在飛揚的塵土中前進,於是便會沾滿塵土。球飛到打擊者身前時,會彎曲且突然下降,然後又立刻反轉突然上升。結果,打擊區附近的土被捲起,變成土色的球因為保護色的關係而消失。
 
那麼,在現實中,球是否可能在打擊者身前突然下降又突然上升呢?
 
曾經活躍於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日本棒球選手佐佐木主浩、野茂英雄二位投手的武器「指叉球」(fork ball)往往就會在打者的身前「急速下墜」。在漫畫《大飯桶(Dokaben)》(作者:水島新司)等書中,通常都將指叉球描繪成在筆直前進之後,球的行進軌跡突然彎曲。實際上,指叉球真的會突然下墜嗎?球的下墜究竟是什麼樣的機制呢?
 
此外,在漫畫中,一流速球型投手的直球(快速球)往往被表現成「在打者附近突然上飄」。然而現實中,球真的有可能戰勝重力往上飄嗎?假設有可能的話,究竟是什麼樣的機制讓球往上飄的呢?
 
在號稱讓日本足球人口暴增的足球漫畫《足球小將(Captain Tsubasa)》(作者:高橋陽一)中,曾出現主角大空翼和岬太郎二人同時踢球的「雙射門魔球」(Twin Shot)。也就是球高速而又搖晃前進,看起來有很多殘影,最後射門成功!
 
另一方面,在現實世界中,像日本的足球選手本田圭佑等人就以球會搖晃飛行的「無旋轉自由球」為武器而揚名立萬。為什麼無旋轉飛行的球會有搖晃這樣奇妙的變化呢?而實際上,球又是如何搖晃的呢?
 
從28頁開始,我們將揭開實際存在之魔球的神祕面紗。
 
 
PART1 棒球的魔球
操控七色變化球  達比修有的祕密
 
活躍於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日本選手達比修有(德州遊騎兵)能夠操控「七色變化球」,是世界棒壇中,知名的投變化球高手(能夠掌控9種變化球)。銳利而會往縱向或橫向小幅彎曲的滑球、大幅彎曲的曲球等,打者往往因為他所投出的魔球而慘遭三振。
 
像這樣的變化球,究竟是如何投出來的?而離開投手的手向前飛行的球,又為什麼中途會彎曲呢?其實,大概在1940年代,似乎大多數的人都固執地認為:球看起來會彎曲是眼睛的錯覺。實際上,1941年,美國的知名雜誌《生活》(Life)就刊登了一篇「曲線並未彎曲」的分析報導(摘錄自《Keep Your Eye On the Ball, The Science and Folklore of Baseball》〔R. G. Watts等人著〕)。但是現在大家都知道投手所投出的球,主要是受到旋轉所產生的「馬氏力」※(Magnus force)影響,行進軌跡發生彎曲。
 
馬氏力讓球體行進軌跡發生彎曲並不僅限於棒球。足球中有劇烈彎曲的香蕉球(請看40頁)、網球中則有一面劇烈彎曲一面下墜的「Egg Ball」(因球的軌跡像蛋的橫切面而得名,請看48頁),這些都是馬氏力所造成的彎曲。
 
球體「旋轉」產生魔球
從飛行中的球體來看,周圍的空氣往與行進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動。換句話說,球一直都是「逆風」而行。空氣沿著球體表面流動,然後途中會從球的表面「剝離」(請參考插圖)。
 
在球體旋轉方向與氣流一致的這側,氣流會受到球體旋轉的「牽引」,不易從球的表面剝離,氣流從球面剝離的位置會偏移到後方,結果變成球後方的氣流往一邊偏移。
 
這意味著「球體周圍的空氣受到來自球的力,流動方向被改變」。此時,球相反地受到來自空氣的「反作用力」。
 
舉例來說,你的手去推牆壁,此時一定會有與你的推力相同大小的力反推向你的手,這就是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是伴隨所有的力發生的,即使對方是空氣也一樣。
 
換句話說,球的旋轉改變周圍的氣流,其反作用力即球體所承受的力,也就是馬氏力。一流的運動選手能夠隨心所欲地操縱球的旋轉速度和旋轉軸,藉由改變馬氏力的大小和方向,製造出會往各個方向彎曲的魔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