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多年前,我和一个朋友去野外拍摄昆虫。拍着拍着,他却被脚边的一种小草吸引,开始蹲在地上挖起草来。
一股浓烈的鱼腥味瞬间填满了大脑的每个沟回,我使用了最大限度的礼貌才没有吐出来。“这就是鱼腥草。”朋友笑了。
http://ww3/large/473b15c3jw1faacgaqwd8j21kw1h6naa.jpg
几年后,我在云南又与它狭路相逢。它变成了盘子里的一段段菜梗,名唤“折耳根”。吃到嘴里发现,腥味并不明显,配上酸辣的调料,着实的不错呢。
可翻开《中国植物志》你会发现,这种植物的正式名称叫“蕺菜”。
http://ww2/large/473b15c3jw1faac3s3y2qj211i1eyjyv.jpg
蕺读“jí”,早在东汉就用这个字来指代鱼腥草了,自古以来,蕺菜都是这种植物的正式名称,而鱼腥草、折耳根都是民间的俗称。
http://ww4/large/473b15c3jw1faacn6l406j21kw11x18e.jpg
鱼腥草好理解,可折耳根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和写法,比如紫儿根、截儿根、侧耳根……这就表明,紫儿、截儿、侧耳、折耳,都是某个字的讹变。
这个字其实就是蕺。虽然今天字典里它读jí,但古音是读zhi或者ze的,老百姓念的时候加个儿化音,就变成“折耳”了。要较真的话,应该写成“蕺儿根”才对。
http://ww1/large/473b15c3jw1faacr5ue1wj21261gc1b2.jpg
http://ww4/large/473b15c3jw1faacx344xyj21kw1kwu0x.jpg
http://ww4/large/473b15c3jw1faad2aqm5gj20ku0dwgnz.jpg
http://ww2/large/473b15c3jw1faad4clp75j20ku0dw0v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