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开了“天空之门”?
选自《博物》2014年12月刊
撰文/张超 摄影/张超 等
2014年11月3日,澳大利亚南部小镇旺萨吉上空出现了奇异景观:天空中的云层出现了一个漏洞,洞里竟然浮现出绚烂的七色“彩虹”。“天空之门打开了!”“时光穿梭机启动吧!”“UFO要降临了吗?”“地球的‘结界’破了!”这一奇景一度为人们热议,继而对这一景观的各种满怀科学术语的解释也纷纷出炉。这个有“彩虹”的大空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http://ww1/large/473b15c3jw1emwehbmzdej21kw23u7wh.jpg
【澳大利亚的天空中,云洞、雪幡、环地平弧同时出现。】
云洞=过冷液滴 扰动
白云连成片铺满了天空,云中间漏了一个洞,洞中的云彩形如贝壳,“贝壳”上一道“彩虹”珠光闪耀……纵使是常年观测云与大气现象的科研人员和爱好者,看到此景,也会大惊失色:为什么这么多罕见的现象混在一起了呢?云洞、雪幡、环地平弧……混搭出现可是百年不遇呀!
据澳大利亚的目击者称,最初注意到天空,是因为云层漏了一个大洞。这种“云洞”现象,上溯到百年之前还是极其罕见的,几乎没有比较久远的资料对此进行记述和描绘。倒是近些年来,人们偶尔可以观察到并拍摄照片。虽然对于云洞的成因,尚无十分确凿的解释,但有些科学家认为,近年来云洞增多,是因为飞机飞得太多了!
当飞机穿过高空“成层”的云时,会对云体产生扰动。云中原本存在一些“过冷液滴”,它是液态的水滴,温度却在零下20℃甚至更低。当原本平稳的液滴群中出现扰动,就会使液滴凝结成冰晶,并带动周围的液滴一起凝结。冰晶自身的重量加大,便从云层飘落,云层中扰动位置附近,就变成了一个大窟窿。(关于云洞成因详见《博物》2012年8月号。)
http://ww2/large/473b15c3jw1emweiuilejj20b40godgf.jpg【云洞】
http://ww3/large/473b15c3jw1emwejs2x6tj21kw0w07o5.jpg【环地平弧】
环地平弧≠彩虹
虽然云洞间或可见(特别是在靠近飞机场的地区),但洞里头带着“彩虹”却几乎难以见到。澳大利亚出现的奇景,也曾被怀疑是有人故意后期将两幅不同的照片合成在一起的:一幅云洞,一幅彩虹。可是问题在于,云洞里的七彩颜色,根本不是彩虹。
首先是弯曲的方向,彩虹是向着红色一方凸起,而云洞里的七色彩带近乎平展,稍向红色一方凹陷。其次是发生的时间,奇景出现在上午11点左右,从图片中地面上景物的影子也可以大致推断出,时间应当接近正午。让我们仔细想想彩虹出现的位置——从观测者来看,通常彩虹出现在背离太阳的一面,太阳、观测者、彩虹圆弧的圆心可以连成一线。如果云洞里是彩虹,那么此刻太阳的位置……应当在地底下了。
不是彩虹,还能是什么呢?综合各方面因素推测,云洞中的色彩应当是一种叫做“环地平弧”的大气现象。虽然颜色和彩虹相似,但成因却不相同:彩虹是由水滴反射阳光形成的,而环地平弧是冰晶将日光折射后形成的。
http://ww4/large/473b15c3jw1emwelaxvbwj21kw122ann.jpg【雨幡与彩虹】
幡状云=雨滴或冰晶
制造环地平弧的冰晶从哪来的?还记得云洞的成因吧,过冷液滴遇到扰动,纷纷变成冰晶坠落。没错,就是这些冰晶,下落时形成丝缕状的云体,仿佛云洞里生有许多胡子,这种胡子状的结构就是“幡状云”。幡状云除了出现在云洞中,也可附着于其他“母体云”下方(详见《博物》2012年3月号)。至于澳大利亚的奇景,有人在解释时搬出了“雨幡洞云”的说法,却并不十分妥当。
幡状云既有可能由雨滴组成,也有可能由冰晶组成,雨滴形成雨幡,冰晶形成雪幡,虽然都是挂在主体云下的“胡子”,质地却不相同。区分雨幡与雪幡,只需要一缕阳光来帮忙就好。如果是雨幡,顺着光照的方向(背向太阳)看去,幡状云上会挂起弧形的彩虹。如果是雪幡,当阳光恰好呈一定角度时,也会因冰晶折射而呈现出色彩。环地平弧相对较少见些,通常出现在幡状云上的折射景观,只有一团以红黄为主的彩色斑点——它属于“幻日”现象。
这次在澳大利亚的天空中,云洞、雪幡、环地平弧三种独特的大气同时出现,确实可谓难得一见的奇观。
http://ww3/large/473b15c3jw1emwely0rc3j21kw16o7du.jpg【雪幡与幻日】
(责任编辑王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