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赶赴春天的约会

(2006-04-02 14:02:42)
清明-赶赴春天的约会
 粉色的豌豆花开得正旺,鲜亮的颜色透着一股喜气。这又将是一个丰收之年吧。
 
清明-赶赴春天的约会
   废弃的墓碑已被铺作路石,新绿萌生后,换下冬天的树叶飘落路边,“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明-赶赴春天的约会
 清明时分,水边的蛙鸣开始越来越嘹亮。闽南 村社中,除了狗,鹅也会担负起看门守院的重任。
 
 
中国的节气之中,清明就像是一把打开春天大门的钥匙,怀念先人的传统就被安排在这生机勃发、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祭扫坟墓的肃穆仪式不一定需要悲壮满怀,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少年,清明的扫墓与寒食更是一趟草长莺飞的节日旅途——正如我们祖先所期望的那样……

    扫墓去!踏青去!
    呼呼的大风拍打着玻璃,窗外是北京飞砂走石的春天,再过不久,就是清明节了。这是我来到北京的第二个春天,去年的清明好像什么也没做,直到现在想来还若有所失。倚在窗边眺望南方天空,我仿佛又嗅到了福建老家山野中青草与泥土的芬芳。今年清明,弟弟妹妹们还会像往年一样去山上看望爷爷吧?替我重温童年的绿色记忆......

    “走!扫墓去!”老爸一声令下,我们几个孩子就在门外排队集合了。扫墓当然是清明的主要活动,对我们而言,也是全家外出郊游踏青的节日。每年清明节前后,我们会到漳州榜山镇翠林村的一座山上,看望安息在那里的爷爷。

    长辈们选定黄道吉日,平时忙于工作的父母叔伯就在这天聚到了一起。印象中,清明像春节和中秋一样,也是一次大家庭大聚会的节日。家长们骑着自行车,车前的筐篮里装满香烛、纸钱、酒食等祭品,后架上则驮着我们这帮小孩,自行车队浩浩荡荡地向山里挺进。
 
    南方的四月时晴时雨,空气湿润。我坐在后座上,感受着暖风对肌肤的轻柔抚摸,痒痒的,舒服极了。一大家子人一边骑车,一边聊天,麻雀、喜鹊也在头顶唧唧喳喳地叫着,欢声笑语撒满一路。公路两旁的芒果树虽然还未结果,但繁茂的枝叶似乎已经在预示着夏天的美味。顺着公路穿过一个山洞隧道,就进入了翠林村。

    翠林村的生活与城市里完全不同:阳光下,老人倚在门边闲话家常;孩子们在村角与泥巴、花草和虫鱼一起嬉闹;小鸡和小狗则在巷子里旁若无人地四处走动。在这里,课本中“桃花源”般的画面得到了近乎完美的印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如今,我们这些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已经越来越习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春天再度到来时,我就越来越怀念童年的清明节——它让我们每年至少有一次机会,能够体验到传说中久违的清幽梦境。

    清明=清洁+明净
    清明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按照古代《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甚至有人说,清明过后,连空气的味道都变了。

    清明这个节气一般是公历的4月5号左右,前后相差不会超过一天,具体说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春分后15天左右。这时正值仲春与暮春交会,随着太阳照射的时间愈来愈多,气温升高逐渐加快,几乎北半球大部分地方在清明这天天气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古代的天文书中曾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由于东南海上暖湿气流与北方干冷空气的交锋,在我们闽南,清明则是个细雨经常飘飞的时节,与整个江南与华南的“梅雨”联为一体,唐诗所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适用于中国许多地方。

    扫墓活动一般集中于清明的前后十天之间。幸运的是,我们的扫墓队伍正好躲过了前几天来的小雨。有阳光同行,心情自然也格外舒展了。穿过翠林村,就走上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路旁间或竖着几株香蕉树,一挂挂还未成熟的小青蕉露出青涩的表情。它们的背后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和北方一望无际的大片耕地相比,这里的田野可以说是小家碧玉,一小块一小块,错落有致。小河欢快地流淌着,为青蛙们的演唱会提供了和谐的伴奏。

    一番颠簸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山脚。这儿有一个被斑驳篱笆围着的池塘,鲤鱼、鲢鱼在水中徜徉,池边上几只鸭子嘎嘎地叫个不停。我们把自行车搁在山脚,提着祭品,扛着从村里借来的锄头,开始爬山了。双脚踩在山间软软的野草丛中,草尖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被我们的脚步惊落后,在鞋子和裤角上绽放,那种奇妙的感觉如今依然储存在我的梦中。

    爷爷的捉迷藏游戏
    整座山其实是个果林场,有些经过开垦成为梯田。山腰上排列着李树的队伍,青青的李子随风摆动。忍不住摘了一颗尝尝——哈!酸得我只流口水!山路很窄,曲曲折折,一边是深涧,一边是一人多高的茅草。以前,农村用茅草烧火,总有人去收割柴薪,但后来家家用上了煤气灶,这些草就疯长开来,人钻进去,都会被埋在其中。所以,长眠在山间的坟冢和城里的公墓不同,需要亲人们花时间找上一阵子。

    还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讲楚汉相争的故事,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返回故乡时想要祭拜父母亲的坟墓,但连年战争使得坟地荒芜,墓碑损毁,刘邦始终找不到父母的坟墓。最后,他将一张纸撕成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结果真的有一片纸片落定一座坟上风吹不动——模糊的墓碑上果然刻着刘邦父母的名字。此后每年清明刘邦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祭扫先人坟墓,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传说终究是不可信的,因为后来我知道造纸术要在几百年之后才发明,而且《史记》里提到刘邦的父母至少在楚汉相争时还活得好好的。但荒草丛中坟墓难找却是事实:果树林没有路标,每年来此扫墓,我们总会迷失方向。上山的路有三条,站在岔口,我们像“探险家”一样,凭着经验和直觉,先从中路上。爸爸充当“排头兵”,第一个上去,无功而返。“右边那条试试看吧。”话音未落,二姑已经行动起来。虽已年届五十,但她爬起山来却毫不逊色于我们这帮小孩,不过,一会儿传来的消息还是“没找着”。这样,通过排除法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了。每年清明节,我们就在山上和爷爷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一直在那里等着我们,一如小时候等待我们放学回家。

    虽然再也看不到爷爷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但来到他的墓前,我依然感到他就在我的身边——静卧在生机勃勃的青山之上,慈祥地看着他的孩子们和草木鱼虫一起生长,等待着每年春天与这个世界的亲人聚会。从我记忆中第一次清明扫墓开始,“死亡”再也不是一件阴森可怕的事——它成为一趟伴随着鸟语花香和举家欢聚的旅途........

  更多精彩详见《博物》2006年第4期

 
作者:撰文/吴文汐 摄影/董书音 供图/fotoe
来源:节选自《博物》2006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