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岳阳楼,江湖上的前世今生

(2006-02-16 14:26:23)
分类: 特别策划

岳阳楼,江湖上的前世今生

 

 

当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长大的我成为讲台上讲授《岳阳楼记》的人,学生时代的好奇心又重新回到我身上,我决定游走历史与现实,去寻找那座楼的前世今生……      

                
    水上练兵场
    1700年前的一天,洞庭湖上,刺眼的阳光潜入水底,刹那间幻化成万道金蛇,翻波戏浪。天水相连处突然弥漫开凝重的味道。是鼓点!随着隆隆的鼓声响起,只见数千只战船乘风而至,将脚下的水势一分为二。每只战船有精兵五十,二十人撑船,三十人身披甲衣,或手执铜刀、利矛,或剑拔弩张严阵以待。烈日下,士兵的脸庞闪着黝黑的光泽,紧锁的眉头却透出肃杀之气。

    领头的指挥楼船足有十余丈高,庐(楼船的第一层)上矛、戈分列两旁,戒备森严。这种类似于“水上城堡”的大型战船在船队中极具威慑力。桅上旌旗在大风中猎猎飘动,金色的“吴”字格外眩目。

    可怕的平静,静得听得到彼此紧张的呼吸,经验丰富的士兵都了解平静背后也许意味着危机四伏。“有诈!”雀室(船上的望台)上的侦察兵迅速向船队发出警报。说时迟,那时快,从几里开外的芦苇荡里杀出一队艨艟(méng chōng战船的一种),上设强弩硬弓千余张,士兵也是同样的装束。两支队伍狭路相逢,艨艟上鼓响,弓弩齐发,喊杀声震天……

    这一切都被站在洞庭湖边阅兵楼上的男子看得真真切切,炯炯的双瞳流露出不易察觉的欣慰。这位正值壮年的英武男子就是东吴的横江将军——鲁肃,而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不过是东吴水兵“训练日”中的一个课程罢了。

    早在多愁善感的文人纷至沓来之前,岳阳楼就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的宠儿。

    那是三国鼎立、群雄并起的时代。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北,孙权占据江东上,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水师力量。他派周瑜起兵江陵,欲取巴蜀,不料周瑜卒死巴丘。鲁肃接掌水军,在吴蜀边界之地,江湖之交上修建了阅兵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一并被水上霸主“收藏”为练兵场。鲁肃死后,东吴又先后派吕蒙、陆逊屯居此地。

    很久以前,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站在《岳阳楼记》所描绘的真实世界里。此刻,连课本中“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这样枯燥的注释都鲜活起来,虽然范仲淹没有机会登上岳阳楼,他的描写却字字珠玑: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涯际;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站在点将台上,我不禁暗自偷笑,脚下的足迹说不定已经和鲁肃的脚印不谋而合了呢。然而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身影已不在了。同行的年轻人兴奋地拢起手朝对面君山方向呼喊,“喂——”听到的却是一千多年以后的汽笛和久久回荡的涛声。

    天生一座楼
    越过点将台,拾级而上。从古到今,岳阳楼从未孤独过,“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港口的人头攒动已将台阶踩得光溜溜的,暗青的光泽诉说着岁月沧桑。

    “岳阳门”就统领着这百来米的台阶。巨型花岗岩砌成的拱形门洞,青石匾上刻着“岳阳门”三个金色大字,端庄凝重。门高约4米,上跨雄伟的岳阳楼,下临浩淼的洞庭湖,难怪唐朝诗人杜牧也发出 “城高倚峭,地胜足楼台”的感叹。深邃的城门,很像一条长长的隧道,我从城门里走过,咚咚的脚步产生一连串的回响,仿佛我正走向历史的某个深处,连呼吸的空气也带着那个朝代的潮湿。

    从三国开始,岳阳楼的军事作用就被统治者重视起来,历代城池都建在这里:两晋朝时,巴丘城被改建为巴陵县城,郡城,范围仍不大,却十分险固。唐朝时,又改为岳阳城,并将城墙重新加固,使之更加险要。

    有门必有锁,岳阳门曾经也是有锁的,不仅仅为了防盗,更重要的是为了城池的安全和尊严。那时候,虽然也很热闹,但远没有现在这样繁华和畅通无阻。各个城门,要么关闭着,要么站着很多戎装打扮的士兵,严格把守。如今,岳阳门再也不会锁上了,和平与富足让它远离寂寞和劫难。

    岳阳门上就是岳阳楼。如果从高空中俯瞰整个城市,一眼便能望见绿树丛中金碧辉煌的盔顶。当地的老人们说,岳阳楼是天生的。三层、四角,五梯,六门。楼的精巧,不仅只在它的雕龙刻凤,更在它的层叠相衬。柱与柱之间彼此牵制,结为整体。而木与木之间逗缝对榫,竟没有用一钉一铆一砖!

    “滕王高阁临江渚”,和长江有一段距离;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楼在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而岳阳楼刚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岳阳楼的大气没有让人觉得突兀,它与洞庭湖融为一体,湘水千年不息地流淌在它的视野里,装饰了它的梦想。

    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甚至可以大声与舟中人说话。山与水的灵气在岳阳楼中间传递着。想必范仲淹心中也保留有如此美好的印象,才会在文中洋洋洒洒地写道: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然而岁月没有垂青岳阳楼,它多次在战火中被毁,又奇迹般地在废墟中重生。现在的岳阳楼沿袭了清朝时的形制,不过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岳阳楼还是范仲淹的那个岳阳楼。“知道,就是《岳阳楼记》的那个嘛……”呵呵,我转过头去,是一个清瘦的女孩,她不是今天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

    “忧乐”一念间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正是他怀才不遇的时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怀着忠君爱国的热情和满腔的远大报负,却摆脱不了世俗的羁绊和小人的算计,只能寄情于山水。在范仲淹之前,孟浩然、李商隐……多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一吐心中愤懑。

    只有登上岳阳楼的人,才能体会那一刻的痛快。开阔的天地间,人是如此渺小。这种感觉就像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去爬山一样,烦恼忧愁在山巅瞬间烟消云散,非常神奇。但是范仲淹又超越了别人,从自己的悲喜中走出,走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我想我不该强求学生们去体会范仲淹的“忧国忧民”,身处现代化社会中的他们还不能完全了解这种情感。读一篇文章需要环境和心境,等他们有一天长大,有了自己的经历,再回头看,也许就可以明白甚至欣赏范老先生的胸怀了。

    就在我即将离开岳阳楼的时候,,一群中学生在楼下排成整齐的队列高诵着那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节奏很快,忽强忽弱,出游的喜悦清晰地挂在每个人的脸上……我想,忧与乐,其实就在一念之间……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7课《岳阳楼记》参考


作者:撰文/余言 绘图/吕佳 供图/中青在线
来源:《博物》2005年第0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