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大画家吴镇和他的元青花渔父图

2024-05-14 04:39:43
标签: 文化 旅游

名画《渔父图》是元代大画家吴镇创作的绢本墨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渔父图》中画的是远山树林,流泉曲水,老树平坡。坡旁溪水一泓,小舟闲泊。一渔父头戴草笠,一手扶桨,一手执鱼竿,坐船中垂钓。画家笔法圆润,意境幽深。综观吴镇的多幅《渔父图》,皆天空水阔,几只渔舟活动于其间,随意点染,意境开阔幽深,颇多变化,既画出了放歌荡漾芦花风,又描绘了一叶随风万里身,真是诗的意境。吴镇以此寄托隐逸之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吴镇的渔父图,纵84.7cm,横29.7cm。此幅作品,远山丛树,流泉曲水,远景诸峰峭拔而立,绵延起伏;中景坡石渐缓,相拥而卧,老树从中而出,枝干虬曲,树叶繁茂,一道幽泉,从远山处蜿蜒而来,流水潺潺,汇入江中。近景的江面上,一渔父泛舟其上,他一手扶桨一手执鱼竿,怡然自得地坐在船沿上垂钓。渔船两边沙碛点点,木盛草美,随风飘荡。图上部的正中,草书“渔父辞”一首: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并款署:“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戏作《渔父》四幅并题。”下钤二印。吴镇的父亲在宋朝是抗金的将军,其叔父与赵孟頫是至交。吴镇秉性孤傲,从不愿意与权势者来往,不愿意做官,也很少卖画,不是卖不掉,而是不愿意卖。渔、樵、耕、读,是古代文人最爱追求的生活方式。渔父的形象,是清高的隐士的代名词。特别是在元朝,渔父形象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绘画艺术品中,成为文人们的感情寄托。吴镇对渔父题材更是情有独钟,但他的主要思想不在歌颂渔父形象上,是想将渔父形象置于某种背景中,营造出一种空灵境界。绘画渔父之形象,对吴镇而言,是展示一种超然的生活姿态。渔父之“父”是对老年男子的称呼。老年人历经沧桑,明于得失,思想日益淡泊。人老之后,大部分自然而然有超脱之情。吴镇那种“曲直知有节”不肯傍人篱下的思想也从他画的众多的《渔父图》中反映出来。从至元二年秋八月款算,这幅画,是吴镇五十七岁时的作品。《渔父图》是将画者的心绪与画面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典范之作,其所描绘的场景虽然未脱离视觉真实,但它是借此传达画家对于宇宙韵律的体悟与把握,是表现画家自己陶冶于大自然之中、与天地同体的境界。从题画诗的诗意,可以体悟到吴镇想要云游天地云水之间、归于大自然的心理。从绘画艺术上看,墨分五色,而“五墨齐备”是吴镇用墨的高超之处,为更好地发挥墨效,吴镇在选择作画材料上很有讲究,画梅竹喜用纸,画山水则喜用绢。画山水选绢,因为绢有厚度,纤维富韧性,多次渲染而不皱折。从绘画风格上看,画中载酒船头、垂钓湖面的渔者,沉迷于水天朗月之间,融合在大自然的秩序和节奏之中,云雾山岚、西风芦荻、水波鱼跃皆与人的心情息息相通,主观情调与自然景象的交流互渗,构成了超出于画面中的自然山水的艺术灵境。从绘画技法上看,《渔父图》无论远景、近景均给人“水墨淋漓幛犹湿”之感,但由于渔船与渔父皆以细笔勾出,与湿笔大点大染的山石树木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画面充溢的湿气并没使人产生闷塞之感,加上吴镇的《渔父图》用笔苍劲有力,诗与画交相辉映,形成迷蒙幽深、自由无限的艺术意境,给人畅快之感。画中的构图严整精练,置景平奇相间,把处于静态的树木坡石处理得颇有动感。近坡、渔翁、远山三组景物,在结构上顾盼自如。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嘉兴人。吴镇年轻时喜结交豪侠人物,后隐居乡里,以卖卜为生,并吟诗写字作画以消遣,诗书画逐渐有名之后,兼以卖画为生。吴镇擅画水墨山水,师法巨然,马远的斧劈皴和刮铁皴,擅用湿墨表现山川林木郁茂景色。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传世作品有《双桧平远图》《渔父图》《墨梅图》等。大约是三年前的一天,笔者茂森林9在武汉的一个大型古玩市场,看到一个罕见的元青花渔父图山水画瓷器。经与摊主讨价还价,终于收藏到了这个宝贵的元青花。接下来,我爱不释手,将它清洗消毒,置于案头。长期欣赏,研究之后,我认为,它是元青花,无疑。但它的山水渔父主题图,不是当年景德镇的普通窑工绘画的。显而易见,它应当是当时的名画家的作品。从绘画艺术上看,它与上述吴镇绘画的绢本渔父图的风格,高度一致。下面,请朋友看看有关的图片。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