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大汗
2024-02-17 03:37:13
标签: 文化 旅游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 至1294年2月18日 ,大蒙古国第五位可汗,元朝开国皇帝(1260年-1294年在位),系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拖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 。蒙哥在位时,忽必烈受命总理漠南汉地军事 ,后受封于京兆。此期间,忽必烈招揽汉族儒士,整饬军政,并参与蒙哥远征大理。蒙哥死后,忽必烈自前线回师,与同母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1260年忽必烈立汗位于开平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4年命伯颜等大举伐南宋,两年后攻陷南宋都城临安,最终于崖山海战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一统。统一后,相继重用阿合马、卢世荣及桑哥专理财政。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病逝,享年八十岁。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以上是概论简介。下面重点说说1260年前后忽必烈的奋斗史。忽必烈是少数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其在位期间,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但其频繁的对外征战,以及对大量蒙古旧制的保留,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元宪宗三年(1253年),蒙哥分赏诸王,允许忽必烈自择南京(汴梁)、京兆(今陕西西安附近)中的一地,忽必烈采纳姚枢的建议,选择了京兆。元宪宗六年(1256年),蒙哥又以京兆户口过少,特意为忽必烈增封怀庆路孟州。至此忽必烈拥有封户四万五千余户,是蒙哥统治时期获得汉地食邑封户最多的宗王。在封地中,忽必烈任用部分中原士大夫,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使关陇地区的吏治有了明显的进步。忽必烈的成功治理,使其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通过交相引荐,聚集在他的幕府里,称忽必烈为“圣王”。忽必烈打破游牧旧习,迁于幽燕一带。元宪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建造北连朔漠、南控中原的开平城。元宪宗二年(1252年),南宋军队攻打河南边地。忽必烈因而请求蒙哥在河南设经略司,蒙哥同意,并任命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经略使。六月,忽必烈前往曲先脑儿觐见蒙哥,奉命率军十万出征西南的大理国。这是忽必烈总领漠南后承担的第一项重大军事征伐。入大理境后,蒙古军乘革囊和木筏渡金沙江,攻下众多砦栅。十二月,忽必烈所率中路军先行包围大理城。兀良合台的西路军也在攻取龙首关后,抵达大理城下。忽必烈先派三位使者入城劝降,但却被大理人杀死。大理皇帝段兴智和权臣高泰祥背城出战,被蒙古军打败。忽必烈下令攻城。是夜,大理守军溃败,段兴智和高泰祥率众逃遁。入城后,忽必烈因三使者被杀,一度欲屠城,但在张文谦、刘秉忠、姚枢等人的劝说下,特命令免杀掠。他命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分头号令各街巷,使一城军民安定。姚枢还搜集了大理的图书档册。同时,忽必烈令大将也古领兵追击大理残部,擒杀高泰祥于姚州。元宪宗四年(1254年)初,忽必烈班师北还,留兀良合台戍守云南。远征大理的成功,展示了忽必烈的军事征服才能,有助于他在后来的汗位争夺中赢得相当的蒙古诸王贵族的拥戴。忽必烈在辖地实行新政,成效颇著,得中原人心。元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忽必烈初以足疾,家居休养,后因负责东路的诸王塔察儿进攻襄、郢地区无功受谴,蒙哥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忽必烈在开平东北行祭旗礼,正式出兵南下攻宋。元宪宗九年(1259年)初,蒙哥在钓鱼城下的攻势受阻。元宪宗九年(1259年)七月,蒙哥久攻钓鱼山不下,转攻重庆的过程中死于金剑山温汤峡。九月,忽必烈从使者处得知了兄长死讯,使者促请忽必烈北归。忽必烈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仍继续南征,围攻长江中游的鄂州(今湖北武汉)。后来,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和林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幼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阿蓝答儿在开平附近调兵,并以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事于燕京,有夺取汗位的企图,请忽必烈速返。年底,郝经上《班师议》,陈述必须立即退兵的理由,坚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决心。忽必烈声称要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留大将继续对鄂州的围攻,增加对南宋的军事压力。不久后,南宋鄂州守臣贾似道遣使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在当日撤兵,轻骑北返燕京。中统元年(1260年)初,忽必烈率军抵达燕京,在燕京近郊驻扎,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民兵,“民心大悦”。早在事态微妙时,他就派廉希宪到军前结欢于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孙子、在东道诸侯中居长的塔察儿,相约“若至开平,首当推戴,无为他人所先”。而阿里不哥竭力诱使忽必烈回到草地,好逼迫他就范,再名正言顺地登上大汗宝座。忽必烈清楚地意识到,在阿里不哥鞭长莫及的情况下,自己在控制和调动进入汉地的蒙古军及汉军方面拥有优势。因此他不肯轻易离开经营有年的中原而北上。双方间使臣往返,交涉不断,矛盾日趋激化。三月二十四日,忽必烈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塔察儿“率先”劝进,移相哥(合撒儿子)、忽剌忽儿(合赤温孙)、合丹(窝阔台子)、阿只吉(察合台曾孙)等合辞推戴,于是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在《皇帝登宝位诏》中,自称为“朕”,称蒙哥为“先皇”,并且明确提出了“祖述变通”,“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提倡“文治”的政治纲领。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更改蒙古旧制,采行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登基后,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赵壁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或祖居中原的契丹人、汉化程度较高的色目人)为使。七月,升燕京宣慰司为燕京行中书省,王文统、赵璧并以中书省平章领行省事,它实际上承担了当时朝廷临时行政中枢的职能。与此同时,忽必烈又毫不迟疑地着手征调和组编忠于他个人的精锐部队,用以保卫大汗,戍守北方各地,尤其是燕京、开平一线心腹地区。为防范阿里不哥,朝廷还将马匹、粮食大量运至漠南沿线,完成扼守大漠南缘、伺机渡漠远征的部署。同时对南宋保持克制,以集中力量对付阿里不哥。
忽必烈大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 至1294年2月18日 ,大蒙古国第五位可汗,元朝开国皇帝(1260年-1294年在位),系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拖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 。蒙哥在位时,忽必烈受命总理漠南汉地军事 ,后受封于京兆。此期间,忽必烈招揽汉族儒士,整饬军政,并参与蒙哥远征大理。蒙哥死后,忽必烈自前线回师,与同母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1260年忽必烈立汗位于开平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4年命伯颜等大举伐南宋,两年后攻陷南宋都城临安,最终于崖山海战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一统。统一后,相继重用阿合马、卢世荣及桑哥专理财政。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病逝,享年八十岁。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以上是概论简介。下面重点说说1260年前后忽必烈的奋斗史。忽必烈是少数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其在位期间,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在内的各项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注重农桑,倡办学校,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但其频繁的对外征战,以及对大量蒙古旧制的保留,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元宪宗三年(1253年),蒙哥分赏诸王,允许忽必烈自择南京(汴梁)、京兆(今陕西西安附近)中的一地,忽必烈采纳姚枢的建议,选择了京兆。元宪宗六年(1256年),蒙哥又以京兆户口过少,特意为忽必烈增封怀庆路孟州。至此忽必烈拥有封户四万五千余户,是蒙哥统治时期获得汉地食邑封户最多的宗王。在封地中,忽必烈任用部分中原士大夫,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使关陇地区的吏治有了明显的进步。忽必烈的成功治理,使其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通过交相引荐,聚集在他的幕府里,称忽必烈为“圣王”。忽必烈打破游牧旧习,迁于幽燕一带。元宪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建造北连朔漠、南控中原的开平城。元宪宗二年(1252年),南宋军队攻打河南边地。忽必烈因而请求蒙哥在河南设经略司,蒙哥同意,并任命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经略使。六月,忽必烈前往曲先脑儿觐见蒙哥,奉命率军十万出征西南的大理国。这是忽必烈总领漠南后承担的第一项重大军事征伐。入大理境后,蒙古军乘革囊和木筏渡金沙江,攻下众多砦栅。十二月,忽必烈所率中路军先行包围大理城。兀良合台的西路军也在攻取龙首关后,抵达大理城下。忽必烈先派三位使者入城劝降,但却被大理人杀死。大理皇帝段兴智和权臣高泰祥背城出战,被蒙古军打败。忽必烈下令攻城。是夜,大理守军溃败,段兴智和高泰祥率众逃遁。入城后,忽必烈因三使者被杀,一度欲屠城,但在张文谦、刘秉忠、姚枢等人的劝说下,特命令免杀掠。他命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分头号令各街巷,使一城军民安定。姚枢还搜集了大理的图书档册。同时,忽必烈令大将也古领兵追击大理残部,擒杀高泰祥于姚州。元宪宗四年(1254年)初,忽必烈班师北还,留兀良合台戍守云南。远征大理的成功,展示了忽必烈的军事征服才能,有助于他在后来的汗位争夺中赢得相当的蒙古诸王贵族的拥戴。忽必烈在辖地实行新政,成效颇著,得中原人心。元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忽必烈初以足疾,家居休养,后因负责东路的诸王塔察儿进攻襄、郢地区无功受谴,蒙哥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忽必烈在开平东北行祭旗礼,正式出兵南下攻宋。元宪宗九年(1259年)初,蒙哥在钓鱼城下的攻势受阻。元宪宗九年(1259年)七月,蒙哥久攻钓鱼山不下,转攻重庆的过程中死于金剑山温汤峡。九月,忽必烈从使者处得知了兄长死讯,使者促请忽必烈北归。忽必烈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仍继续南征,围攻长江中游的鄂州(今湖北武汉)。后来,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和林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幼弟阿里不哥,而且阿里不哥已经派阿蓝答儿在开平附近调兵,并以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事于燕京,有夺取汗位的企图,请忽必烈速返。年底,郝经上《班师议》,陈述必须立即退兵的理由,坚定了忽必烈退兵北返的决心。忽必烈声称要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留大将继续对鄂州的围攻,增加对南宋的军事压力。不久后,南宋鄂州守臣贾似道遣使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在当日撤兵,轻骑北返燕京。中统元年(1260年)初,忽必烈率军抵达燕京,在燕京近郊驻扎,解散了脱里赤征集的民兵,“民心大悦”。早在事态微妙时,他就派廉希宪到军前结欢于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孙子、在东道诸侯中居长的塔察儿,相约“若至开平,首当推戴,无为他人所先”。而阿里不哥竭力诱使忽必烈回到草地,好逼迫他就范,再名正言顺地登上大汗宝座。忽必烈清楚地意识到,在阿里不哥鞭长莫及的情况下,自己在控制和调动进入汉地的蒙古军及汉军方面拥有优势。因此他不肯轻易离开经营有年的中原而北上。双方间使臣往返,交涉不断,矛盾日趋激化。三月二十四日,忽必烈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塔察儿“率先”劝进,移相哥(合撒儿子)、忽剌忽儿(合赤温孙)、合丹(窝阔台子)、阿只吉(察合台曾孙)等合辞推戴,于是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在《皇帝登宝位诏》中,自称为“朕”,称蒙哥为“先皇”,并且明确提出了“祖述变通”,“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提倡“文治”的政治纲领。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更改蒙古旧制,采行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登基后,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赵壁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或祖居中原的契丹人、汉化程度较高的色目人)为使。七月,升燕京宣慰司为燕京行中书省,王文统、赵璧并以中书省平章领行省事,它实际上承担了当时朝廷临时行政中枢的职能。与此同时,忽必烈又毫不迟疑地着手征调和组编忠于他个人的精锐部队,用以保卫大汗,戍守北方各地,尤其是燕京、开平一线心腹地区。为防范阿里不哥,朝廷还将马匹、粮食大量运至漠南沿线,完成扼守大漠南缘、伺机渡漠远征的部署。同时对南宋保持克制,以集中力量对付阿里不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