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真仙伴紫宫,说七律武当山的创作
2022-11-27 00:39:31
标签: 文化 旅游 历史
前期,笔者茂森林9创作了七律武当山。实际上,这首七律诗,是从武当山的遇真宫说起,再到武当山的全景。
幽池绿景小廊通,遇到真仙伴紫宫。
日照玲珑缠凤尾,风摇瓦楞绕图中。
英雄梦想身依树,好汉思维体靠松。
万卷红绡同付火,神君冷笑现河东。
七律武当山遇真宫。作者茂森林9。
遇真宫,位于武当山镇东四公里处,属武当山建筑群的九宫之一,
位于山麓,海拔175米,背依凤凰山,面对九龙山,左为望仙台,右为黑虎洞,山水环绕如城,旧名黄土城。此宫周围高山环抱,溪流潺潺,大树参天。
明代初期张三丰在此修炼,永乐年间皇帝命令在此地建遇真宫,于永乐十五年竣工,共建殿堂、斋房等97间。到嘉靖年间,遇真宫已经扩大到396间,院落宽敞,环境幽雅静穆。这,时有殿堂、斋堂、廊道、山门、楼阁等大小建筑二百九十六间。现,存宫墙较为完整,长697米,高3.85米,厚1.15米,顶,残破。由前至后,有琉璃八字宫门、东西配殿、左右廊道、斋堂、真仙殿、山门等。院落宽敞,道房幽雅。现,存大殿,为砖木结构,四周飞檐走壁,后檐毁,现封檐。面阔进深均为3间,面阔20米,进深11.15米,高11.23米。单檐飞展,彩栋朱墙,巍立于栏台之上。现存庙房33间,建筑面积1459平方米,占地面积5678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琉璃八字宫门、东西配殿、左右廊道、真仙殿及道舍等,基本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真仙殿为庑殿式顶,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单檐飞展,彩栋朱墙,巍立于崇台之上,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遇真宫以奉祀张三丰而著称,其真仙殿中存有张三丰铜铸鎏金像,身着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姿态飘逸,颇有仙风道骨,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明代艺术品。2003年1月19日,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主殿突发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化为灰烬。2月2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警方宣布,武当山遇真宫“1·19”火灾起火原因查明,是进驻遇真宫的一家私立武术学校的工作人员用电不当,致起火。5月,武当山遇真宫火灾事故责任人受到处理。武当山遇真宫因南水北调而面目全非。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武当山遇真宫,就地“飞升”15米。这是一项创造世界纪录的建筑物“长高”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大的单体文物保护工程。包含复建在内的整个保护工程耗资超过2亿元。事实上,如此花费不靡的“顶升工程”只是针对遇真宫山门和东、西两座宫门,其余建筑,有的早已不复存在,有的被拆掉分解重建。遇真宫,是武当山“九宫八观”之一,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距今恰好610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使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至170米,而遇真宫在170米水位线以下,面临被水淹没的危险。如何保护这座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专家们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讨论。专家们最初提出了三种保护方案:异地迁建、筑堤围堰、就地抬升。原本确定是“筑堤围堰”方案,这一方案经过了七八年的论证,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认可,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复。但是,一些专家对这一方案的潜在风险表示担忧,提出环境变化也许会带来虫害等新的风险,担心发生洪灾,文物可能遭灭顶之灾等问题。于是进行了再次论证。最后选择了“就地抬升”的保护方案。这一方案原来因为成本太高、难度最大而未被考虑。从8月初开始,遇真宫顶升保护工程开始启动。遇真宫保护工程施工现场,只见昔日恢宏的遇真宫遗址,变成一片偌大的空地。一些大型卡车、挖土机正在来回忙碌,往场地上填土。场地中央,遇真宫山门、东宫门和西宫门被密布的钢结构所固定,基座,换成水泥底座,东、西两座宫门已经“腾空而起”,离地有一米多的距离。经过几次顶升,遇真宫西宫门已“长高”1.8米;东宫门也已顶升1米,重达4000多吨、顶升难度最大的山门,于9月初“飞升”。实际上,遇真宫并非整体顶升,是采用部分顶升、分解保护的方案。当时,在与遇真宫相隔不远的一处场地上,巨大的石条,青色的瓦楞,雕花的木梁……拆卸下来的建筑构件,都被编号堆放,等待原址复建。遇真宫历史上占地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历经沧桑,留存至今仍有宫墙以内2.88万平方米作为保护单位。如此大面积的保护文物,如果整体抬升,施工难度可想而知,稍有差池,都可能造成建筑物整体坍塌。因此,国家文物局最后确定的顶升方案只包括山门和东、西两座宫门。宫墙、龙虎殿、配殿、真仙殿残迹以及其它遗址,全部拆卸,解体保护,待填高土方后,按原样复建。遇真宫的保护包括文物解体、山门和东西宫门顶升、土石方垫高、文物复建还原等工程,项目预算总投资1.85亿多元。实际突破2亿元,其中顶升三个门的费用,约为2000多万元。文物保护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幽池绿景小廊通,遇到真仙伴紫宫。
日照玲珑缠凤尾,风摇瓦楞绕图中。
英雄梦想身依树,好汉思维体靠松。
万卷红绡同付火,神君冷笑现河东。
七律武当山遇真宫。作者茂森林9。
遇到真仙伴紫宫,说七律武当山的创作
前期,笔者茂森林9创作了七律武当山。实际上,这首七律诗,是从武当山的遇真宫说起,再到武当山的全景。
幽池绿景小廊通,遇到真仙伴紫宫。
日照玲珑缠凤尾,风摇瓦楞绕图中。
英雄梦想身依树,好汉思维体靠松。
万卷红绡同付火,神君冷笑现河东。
七律武当山遇真宫。作者茂森林9。
遇真宫,位于武当山镇东四公里处,属武当山建筑群的九宫之一, 位于山麓,海拔175米,背依凤凰山,面对九龙山,左为望仙台,右为黑虎洞,山水环绕如城,旧名黄土城。此宫周围高山环抱,溪流潺潺,大树参天。 明代初期张三丰在此修炼,永乐年间皇帝命令在此地建遇真宫,于永乐十五年竣工,共建殿堂、斋房等97间。到嘉靖年间,遇真宫已经扩大到396间,院落宽敞,环境幽雅静穆。这,时有殿堂、斋堂、廊道、山门、楼阁等大小建筑二百九十六间。现,存宫墙较为完整,长697米,高3.85米,厚1.15米,顶,残破。由前至后,有琉璃八字宫门、东西配殿、左右廊道、斋堂、真仙殿、山门等。院落宽敞,道房幽雅。现,存大殿,为砖木结构,四周飞檐走壁,后檐毁,现封檐。面阔进深均为3间,面阔20米,进深11.15米,高11.23米。单檐飞展,彩栋朱墙,巍立于栏台之上。现存庙房33间,建筑面积1459平方米,占地面积5678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琉璃八字宫门、东西配殿、左右廊道、真仙殿及道舍等,基本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真仙殿为庑殿式顶,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单檐飞展,彩栋朱墙,巍立于崇台之上,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遇真宫以奉祀张三丰而著称,其真仙殿中存有张三丰铜铸鎏金像,身着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姿态飘逸,颇有仙风道骨,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明代艺术品。2003年1月19日,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主殿突发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化为灰烬。2月2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警方宣布,武当山遇真宫“1·19”火灾起火原因查明,是进驻遇真宫的一家私立武术学校的工作人员用电不当,致起火。5月,武当山遇真宫火灾事故责任人受到处理。武当山遇真宫因南水北调而面目全非。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武当山遇真宫,就地“飞升”15米。这是一项创造世界纪录的建筑物“长高”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大的单体文物保护工程。包含复建在内的整个保护工程耗资超过2亿元。事实上,如此花费不靡的“顶升工程”只是针对遇真宫山门和东、西两座宫门,其余建筑,有的早已不复存在,有的被拆掉分解重建。遇真宫,是武当山“九宫八观”之一,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距今恰好610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使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至170米,而遇真宫在170米水位线以下,面临被水淹没的危险。如何保护这座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专家们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讨论。专家们最初提出了三种保护方案:异地迁建、筑堤围堰、就地抬升。原本确定是“筑堤围堰”方案,这一方案经过了七八年的论证,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认可,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复。但是,一些专家对这一方案的潜在风险表示担忧,提出环境变化也许会带来虫害等新的风险,担心发生洪灾,文物可能遭灭顶之灾等问题。于是进行了再次论证。最后选择了“就地抬升”的保护方案。这一方案原来因为成本太高、难度最大而未被考虑。从8月初开始,遇真宫顶升保护工程开始启动。遇真宫保护工程施工现场,只见昔日恢宏的遇真宫遗址,变成一片偌大的空地。一些大型卡车、挖土机正在来回忙碌,往场地上填土。场地中央,遇真宫山门、东宫门和西宫门被密布的钢结构所固定,基座,换成水泥底座,东、西两座宫门已经“腾空而起”,离地有一米多的距离。经过几次顶升,遇真宫西宫门已“长高”1.8米;东宫门也已顶升1米,重达4000多吨、顶升难度最大的山门,于9月初“飞升”。实际上,遇真宫并非整体顶升,是采用部分顶升、分解保护的方案。当时,在与遇真宫相隔不远的一处场地上,巨大的石条,青色的瓦楞,雕花的木梁……拆卸下来的建筑构件,都被编号堆放,等待原址复建。遇真宫历史上占地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历经沧桑,留存至今仍有宫墙以内2.88万平方米作为保护单位。如此大面积的保护文物,如果整体抬升,施工难度可想而知,稍有差池,都可能造成建筑物整体坍塌。因此,国家文物局最后确定的顶升方案只包括山门和东、西两座宫门。宫墙、龙虎殿、配殿、真仙殿残迹以及其它遗址,全部拆卸,解体保护,待填高土方后,按原样复建。遇真宫的保护包括文物解体、山门和东西宫门顶升、土石方垫高、文物复建还原等工程,项目预算总投资1.85亿多元。实际突破2亿元,其中顶升三个门的费用,约为2000多万元。文物保护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幽池绿景小廊通,遇到真仙伴紫宫。
日照玲珑缠凤尾,风摇瓦楞绕图中。
英雄梦想身依树,好汉思维体靠松。
万卷红绡同付火,神君冷笑现河东。
七律武当山遇真宫。作者茂森林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