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鉴定与元青花至正十一年云龙瓶

标签:
文化历史收藏 |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赉熙,带着一对青花云龙象耳瓶来到北京琉璃厂,请古玩行的高手掌眼并打算出售。这对瓷瓶原供奉于北京智化寺,颈部都有字。字行排列、笔迹大同小异。六十二字铭文是: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另一个瓶上是六十一个字。它的至正十一年四月后面,写的是,吉日舍。与前面的良辰谨记四个字比,少了一个字。
遗憾的是,这对珍贵的文物,被当时的“高手”认定为是赝品,拒之门外。
“元代无青花”,似乎是当时中国古玩行的“共识”。于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家门口失去了首先认识元青花的机会。后来,这对象耳瓶,被英国的一位中国古陶瓷收藏家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收藏。
接下来,这对云龙象耳瓶出现在伦敦,首先引起了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霍布森的注意和认可,他于1929年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 Blue and White Before Ming )一文,介绍了这对带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纪事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但是霍布森的发现,没引起当时学术界很大的反响。
1952年,美国佛利尔艺术馆 (Freer Gallery of Art) 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谱博士发表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耳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1956年他又发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他以大维德收藏的这对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两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 世纪青花瓷。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中国学术界将这种类型的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元青花。这对瓶竟然有了一个洋名,被称为大维德瓶。它们,
一:造型挺拔,俊秀。是成对的,保存完好。细看龙凤纹,云纹,象鼻瓶耳,缠枝莲纹,实属元青花之中的精品。
二:铁锈斑。这是个范本。在叶瓣处,很明显。
三 :画工精湛,飞龙生动,笔法流畅。
四:该瓶有铭文。 这个纪事款可是个关键。其中有确切纪年,直接书写在瓶颈上,清清楚楚。
元青花,作为确确实实的研究结论,至今不过九十年的事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在中国,只有专家学者们知道,有元青花的存在。对于广大收藏者来说,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国际上的一个拍卖行,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人物罐拍卖了二点三亿,元青花名声大噪,以至于这对大瓶也随着幸运地名声大振了,很多人才知道它们。于是它的名称也正式称为,至正型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大维德瓶。年代: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规格:高63.6cm,直径22cm。现藏:大英博物馆。但,它们颈部的一百二十三个字,是谁写的,有人说,这将是千年之谜。只怕是仍要等外国专家来解答。对这个观点,笔者茂森林9不服气,决心攻克这个难关。因为,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有从事司法笔迹鉴定的经历。
接下来,经长期研究、确认,这对花瓶纹饰的绘画者、文字的书写者,是元代的一个著名画家、书法家柯九思。
柯九思(1290年—1363年),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人。其父柯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是元朝较为显扬的一个官宦。1297年,柯九思随父柯谦迁居钱塘。
柯九思博学能诗文;善书,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的绘画以“神似”著称,擅画竹,并受赵孟頫影响,主张以书入画,曾自云: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柯九思多藏魏晋人书法,如晋人书《曹娥诗》,也有部分宋人的精品,如苏轼《天际乌云帖》、黄庭坚《动静帖》等。经他鉴定的书画名迹流传至今者颇多。
柯九思的书法,主要师欧阳询。于欧阳询笔法之外,融入魏晋书法之韵,结体比较严整,字体恬和雅逸。柯九思少年时随赵孟頫学绘画和书法。其书法作品的雄厚中见挺拔之秀气,是深受赵孟頫崇尚晋人书法观的影响。正如清人王文治所说:“丹邱书体仿效率更父子,力求劲拔,乃—望而知为元人书,时代为也。”行楷是其所长,他的存世书迹有《老人星赋》《读诛蚊赋诗》《重题兰亭独孤本》等。柯九思受其父的影响,自幼爱好书画,聪颖绝伦,被视为“神童”。延佑元年(1314)以父荫补一县尉,不就。天历元年(1328),柯九思游学建康,经人引荐结识了怀王图帖睦尔。不久怀王继位称帝,是为元文宗。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宝和礼用玉器)一职。天历二年,元文宗仿宋阁学制,柯九思被迁升为奎章阁鉴书博士(正五品),专门负责宫廷所藏的金石书画的鉴定。凡内府所藏古器物、书画均命柯九思鉴定。经他鉴定收入内府的有王献之《鸭头丸》、虞世南临《兰亭序》、杨凝式《韭花贴》、苏轼《寒食帖》等。皇帝对柯九思颇信任,为让他能自由出入禁中,皇帝特“赐牙章得通籍禁署”,使其与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一起,常侍皇帝左右。柯作画,虞题诗,“宠顾日隆”。虞集寄词柯九思的长短句《风人松》中,提到的“晚值金銮殿”、“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就是当时的一种实录。后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大约于1338年,柯九思束装南归,跟着他的师兄、元代著名画家王渊,长期(1338年至1363年)在景德镇窑场,为瓷器绘画主题纹饰。其中,柯绘画得最好的,是元青花上的人物。元青花至正十一年款龙纹标准器上的字,是柯九思写的。这个瓷器上的全部纹饰,是柯九思绘画的。
柯九思书法作品特色是,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其草书,迭荡流通,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以上,关于元青花龙瓶标准器的结论,是经笔者茂森林长期研究、鉴定的结果。
除了在职业生涯中有从事司法笔迹鉴定的经历外,接下来,我又有了收藏元青花瓷的爱好,也收藏到了几个图文并茂元青花。
笔迹鉴定,是一种科学的综合评断,是对检材笔迹(元青花上的字),与样本笔迹(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里的柯九思的书法作品)、对它们两者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确定两者的符合点与差异点的总和,及其性质,进而做出结论。评断的方法,一般是从研究差异点开始。鉴定任何笔迹,都会出现一定的特征差异。评断差异点的要点,是要确定差异点的性质。其性质有本质差异和非本质差异两方面。
笔迹鉴定既要重视对差异点的评断,也要重视对符合点的评断,不能片面地否定一方面、盲目的肯定另一方面。符合点也有本质的符合和非本质的符合之分,如果检材笔迹与样本笔迹相同特征的数量、质量占绝对优势,即构成本质符合性质;如果两者相同特征在数量、质量方面占的比例小,即属于非本质性的符合。经过差异点和符合点的评断,如果检材笔迹与样品笔迹之间,出现了本质符合和非本质差异,或者本质差异与非本质符合的结果,即可做出检材笔迹与样品笔迹是同一人书写,或不是同一人书写的确切结论。
笔迹特征分为八种:(1)字行的趋向;(2)字迹倾斜的角度;(3)字体的大小;(4)字体的不同样式;(5)整齐或杂乱;(6)连续或间断;(7)笔画的轻重;(8)运笔的快慢。
1958年,中国笔迹鉴定专家将笔迹特征分为一般特征和个别特征两个方面。笔迹的一般特征是指笔迹的熟练程度、大小、间隔、倾斜度、连贯性、均匀程度、字型和压力的大小等;笔迹的个别特征包括十个方面。主要有运笔、搭配比例、笔顺、字的写法、标点符号的写法等。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分类是1999年,贾玉文教授将笔迹特征分为九大类:(1)概貌特征;(2)局部安排特征;(3)写法特征;(4)错别字特征;(5)搭配比例特征;(6)笔顺特征;(7)运笔特征;(8)笔痕特征;(9)书面语言特征极其应用等。
笔者茂森林就是根据以上这些方法,对上述元青花上的字进行鉴定,认为,它们是柯九思写的。
柯九思在文化艺术领域,是多才多艺、卓有成就。他工诗文、识金石,可谓集诗人、词家、金石鉴赏家、画家、书法家于一身。当然,柯九思最擅长的还是绘画,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多,字体早期秀逸,晚年沉郁,雄伟中具质朴之骨力,厚重中见挺拔之秀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柯九思绘画成就最高,影响极大。所画山水,苍茫浑厚,丘壑不凡;花鸟石草,淡墨传香,饶有奇趣。他善画墨竹,发展了墨竹画鼻祖文同的画法,别开生面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融于画法之中,“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颜真卿)撇笔法”,这是卓越而独特的创造。柯九思笔下的墨竹“各具姿态,曲尽生意”,新竹拔地而起,欣欣向荣;老竹稍稍倚斜,枝叶扶疏,劲节健骨;幼竹奋发向上,稚叶初长,充满朝气。正如元朝刘铉所赞叹的“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稚老,各极其妙。”此外,明朝刘伯温、清朝乾隆对柯九思的墨竹都有题咏之作。 艺术是永恒的。如今,除了尚存的柯的精品、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墨竹图》和上海博物馆的《双竹图》外,还有像元青花至正型标准器这样的不少瓷画。笔者茂森林,用保存在博物馆里的柯的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与上述龙瓶上的纹饰的艺术风格相比较,发现,两者基本一致,并参考龙瓶上文字笔迹的鉴定,才得出结论,元青花龙瓶上的纹饰,是柯九思绘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