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2021-03-25 10:48:13)
标签:

文化

历史

财经

图片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近期,笔者研究元代五色花瓷器,也就是元代五彩瓷器,发现,元代景德镇的釉上彩瓷器,有的是以红和绿为主。因此,有人将它们称为元代红绿彩瓷器。接着,发现,元代五色花瓷器上的黄色,特别纯正。仔细一看,这种黄色竟然是用黄金描上去的,完全是发光的黄金的颜色,被人们称为,描金。这种瓷器上的红色呢?也就是人们平常的习惯称呼,中国红。于是笔者不由想到了元大都。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辟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被附会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

营建大都时,先在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建“中心之阁”,然后以此为基准向四面拓勘城址。

中心之阁以南为皇城。皇城四周建红墙,又称“萧墙”,其正门的左右有千步廊。萧墙的东墙外为漕运河道。皇城并非以大内宫城轴线为基准、东西对称,而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宫殿——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这种布局反映了统治者“逐水而居”的特点。大内正门为崇天门,北面为厚载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大内正殿为大明殿,是元帝理政和居住的场所,面阔十一间,后有廊庑连接后殿。大明殿之后为延春阁,为皇后居所。此外还有玉德殿、内藏库、鹰房、羊圈等建筑。

皇城外,南面和东南为官署区,北面积水潭一带为闹市,东面为太庙,西面为太社稷,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北垣例外),均符合“九经九轨”、“前朝后市”的相关记载。

在中心之阁西面,为鼓楼、钟楼,是全城的报时机构。鼓楼西为积水潭,是元代漕运终点,也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有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市廛,还有望湖亭等园亭。

元大都的道路为土路,在建城时在城市主干道两侧设置了排水明沟,用条石砌筑。明朝之后,许多明沟被加盖覆盖,变为暗沟。

元大都城防体系包括城墙、城门、护城河。城墙是夯土筑成,周长60里240步(28.6公里),高约10至12米,基宽20至24米,顶宽10至15米。筑城时采用宋代旧法,即在墙内先设永定木,然后再加横向的紝木,然后加土夯筑。由于大都夏季多雨,土城墙容易被雨水冲刷浸泡、导致倒塌,因此在建城之初曾议以砖石包覆,但因财力不足而作罢。后元廷专门抽调军队,负责收割芦苇、编织苇席,每年入夏以苇席覆盖城墙墙体,称为“苇城”,民间俗称“蓑衣披城”。但是元文宗时天下动乱,惧怕起义百姓放火焚烧苇席,因此终止“苇城”之举,改为每有墙体松垮塌方时临时征调民夫修补。 元大都城城墙走向取直线,东西向城墙7400米,南北城墙长6650米。南城墙西段顺承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处城墙呈向外凸出的弧形。据《析津志》记载,修筑南城墙时,该段城墙走向正值庆寿寺西的海云、可庵二大师塔,“时相奏,世祖(忽必烈)有旨,命圈裹入城内”。

元大都共有十一门。南垣正中为丽正门,取《周易》“日月丽乎天”之意;东为文明门,取《周易》“文明以健”、“其德刚健而文明”之意;西为顺承门,取《周易》“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之意(坤为西南方位)。东垣正中为崇仁门,取东方属春、属仁之义;南为齐化门,合《说卦传》“齐乎巽,巽东南也”之义;北为光熙门,取《周易》“艮(东北),止也……其道光明”之意。西垣正中为和义门,取西方属秋、属义之理;南为平则门,北为肃清门。北垣东为安贞门,取《周易》“乾上坎下……安贞吉”之意;西为健德门,取《周易》“乾者健也,刚阳之德吉”之意。

元大都城门门道沿用宋金时代的旧作法,为大木过梁式方门。由于元初以武力平定天下,无外来威胁,因此未构筑瓮城(当时南宋许多城市已经在城门处设有瓮城)。至元朝末年,农民起义蜂起,方于不宜施工的至正十九年冬季草草修筑十一门瓮城。城门外设木制吊桥,以跨越护城河。

当然,朋友们知道,故宫,主要是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元代景德镇五色花瓷器上的红色和黄色,可能与故宫的红墙黄瓦有一定的关联。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红墙黄瓦金壁辉煌和元代五彩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