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详细内容,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珐琅彩瓷的装饰工艺(瓷胎画珐琅),早期,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坊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接下来,瓷胎画珐琅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早期,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
瓷胎画珐琅,在清代后期(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后)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官窑。随着清朝的衰败,瓷胎画珐琅越来越罕见,此时此刻,它们不是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了,有时只限于景德镇官窑画师给少量精致的瓷胎画珐琅器装饰边沿。但如果你收藏到那时候的瓷胎画珐琅,也是价值连城。到辛亥革命前,瓷胎画珐琅绝迹。直到1956年,北京工艺厂为了赚外汇,才开始仿制。现在景德镇仿古瓷制作者在仿制珐琅彩瓷上遇到的最大难关可能要数绘画。科学技术逐渐发达,瓷器的胎土、釉水、色彩,都可能根据材料科学分析获得各种元素含量,接着进行科学配方,达到满意结果。但绘画与科学技术关系并不密切,完全是绘画者水准的体现。当年官窑画师绘画的流畅、精细和炉火纯青,是难以模仿的。
清代初期瓷胎画珐琅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