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桃花

(2015-05-07 12:38:36)
标签:

文化

时评

七律

收藏

历史

分类: 茂森林9诗词集
七律桃花

七律桃花









      年前此日此门东,偶遇姑娘树影中。气傲形成迟表示,心高纵使未沟通。人非只剩思维在,物是仍存梦幻空。少女深情何处去,桃花浩渺笑春风。








七律桃花






    晚清的浅绛彩瓷画是奇葩。浅绛彩瓷画起源于何时?有人说,起源于道光年间。有人说,起源于咸丰年间。有人说,起源于同治年间。为何众说纷纭?因浅绛彩瓷画起源于道光年间、或起源于咸丰年间的说法,缺少物证,是推测出来的。笔者也关注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在收藏古代瓷器的过程中,一直注重收集有关的物证。机会终于来了。
    2015年5月6日,笔者在武汉市武昌红巷艺术城一家古玩店,终于购买到了这个关键的物证:一件瓷盘上,有金品卿画的浅绛彩瓷画。这个浅绛彩瓷画,名叫《人面桃花相映红》。接下来的题字是:辛酉年春三月金品卿作于珠山。辛酉年,1861年。是咸丰帝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辛酉政变。60年后,1921年也叫辛酉年。但是金品卿没活到1921年。接下来,有人要问:这个金品卿浅绛彩瓷画《人面桃花相映红》是不是真的?笔者认为,百分之百是对的。原因是,一,以笔者长期研究瓷器的知识为基础,从包浆,从绘画风格上看,应当是金品卿的真东西。二,画面的外圈是由金色的图案构成。而这金色的图案,是晚清官窑画师的仿珐琅。而知道晚清官窑画师仿珐琅的人,相当少。因只有金品卿偶尔在小件瓷器上,为自己得意的浅绛彩瓷画,用仿珐琅作为外圈装饰。三,浅绛彩瓷画《人面桃花相映红》是古玩店老板的爸爸收藏的。这个古玩店老板的爸爸是个收藏家。他同时收藏了多件晚清瓷器,可相互印证。
    为什么说,浅绛彩瓷画《人面桃花相映红》上题的辛酉年是1861年(咸丰帝的最后一年)?而不是辛酉年1921年?这,要从王凤池的《桑落村中访友图》浅绛瓷板说起。 
  历史有时候微妙得让人难以琢磨,如果不是20世纪末兴起来的浅绛彩瓷画热,可能王凤池会永远湮没在历史烟尘中、而鲜为人知。虽然他是饱学的翰林,虽然他也曾做过四品知府,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他显赫。在浅绛彩瓷热兴起之前,他也只是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清代翰林传略》和《兴国州志》里有简单的记载。他的诗虽然写得很好,但他的诗集也鲜为人知。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中,毕竟翰林太多了,知府太多了,诗人也太多了,王凤池的学名、官名和诗名既上不了电视剧,也进不了“百家讲坛”,他无法让后人去追逐。但是让他自己都想不到的是,在他去世一个世纪之后,他的浅绛彩瓷作却让他声名鹊起,他的名字与当年在景德镇画浅绛彩瓷的程门、金品卿、王少维并列在一起,成为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其作品价格也一路飚升,几与清三代官窑接近。细细想来,王凤池的声名顿显,也属历史必然,因为翰林、知府或是能诗善画者虽多,但同时工瓷绘者却又寥寥,尤其是翰林瓷绘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能除了王凤池,还找不出第二人。2002年,拿到王凤池《昌江日对黄山图》浅绛瓷板的时候,就深知这件作品对于王凤池,对于中国瓷本绘画史的重要价值。
    2002年的春天,在南昌,拜访江西省文物店创始人之一、《瓷板画珍赏》的作者赵荣华先生。在赵先生的客厅里品黄山毛峰,于茶烟氤氲中听他温文尔雅地谈浅绛彩瓷,谈“珠山八友”,那真是一种高华典丽的享受。就是那一次,承赵先生介绍,我们看到了《昌江日对黄山图》浅绛瓷板,第一次感受王凤池这个人。
    王凤池(1824-1898),字兆木,号丹臣、敬庵,别号福云小樵,斋名福云堂、福云山房、兰亭后轩、观棋后樵等。湖北兴国州丰叶里王志村(今湖北阳新县浮屠镇王志村)人。他赋性聪慧、才思敏捷,17岁即府试夺冠,35岁乡试中举,41岁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47岁授翰林院编修。1875年,51岁时以知府分发江右。江右即江西饶州府,辖景德镇、上饶、鄱阳等地。后又署南康府事、九江知府。他任内勤于政事,不留遗案,深得民心。擅诗画,通文史,经常到白鹿洞书院讲史传经,曾续修《兴国州志》,著有《福云堂诗稿》。正是在知府任上,他与景德镇御窑厂画师金品卿、王少维相识,并过从甚密,其间创作了大量瓷绘作品。而今留下来的,有他自己独立创作的,也有和金品卿、王少维合作的,《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他的独立之作。《昌江日对黄山图》瓷板作于光绪三年(1877年),高42厘米,宽31.5厘米,瓷质细腻,背板平滑,是典型的金品卿、王少维作品中常见的御窑厂专供瓷板。画面上水岸隔湖,近峰高耸,远山如黛。傍岸一舟,舟上竹蒿插水。岸边乔木参天,绿荫匝地,树丛中隐一院落。近景处,一蓝袍高士正拄杖沿岸向山中而行。画面左上书法题七言绝句:“桑落村中酒一觥,八年未见米颠兄。昌江日对黄山谷,画里诗间说曼卿。”诗后题跋:“丁丑夏日临匡庐盆浦之谱,以奉小鸿仁兄大人映正。丹臣弟王凤池寄意。”题款长形引首章,阳文“恩水画”。款后为阴文“王氏”章和阳文“丹臣”章。这件瓷板不仅尺幅阔大,且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层层绿意,鲜活轻倩;青山秀嶂,怡神悦目,整个画面构图清晰明快,生动而活脱,于随意处显功夫,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尤其是近景之树,画得极为简净,枝干老道,树叶以方形墨彩点染,神完气足。更为难得的是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也自然飘逸,可谓诗书画俱佳,从中不难见出翰林才情。当是王凤池浅绛彩瓷画的代表作。
    中国自唐代设立翰林制以来,一直沿用到清末。翰林院号称“玉堂清望之地”,翰林不仅是士子中的佼佼者和以文采名世的清贵职位,同时也是政治型的知识分子,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一旦选为翰林,就像唐人韦处厚在《翰林院厅壁记》一文中所写的那样:常在君相之侧“指踨中外之略,谋谟帷幄之秘”,时人誉为“天上人”。杜甫曾在《赠翰林张四学士垍》诗中写道:“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尊崇翰林之风气一直从唐代延续到清末。王凤池能够跻身翰林院中,不管是智慧还是才情,自然非同凡响,而诗书画之才更是他作为翰林的雕虫小技。
    王凤池,1824-1898,享年74岁,在那时,算长寿之人。他有自己独立创作的浅绛彩瓷画,也有和金品卿、王少维(1818年出生)合作的浅绛彩瓷画存世。这说明,金品卿与王凤池关系密切。据笔者研究,金品卿的年龄应当比王凤池大一点、比王少维小一点。因此,笔者认为,金品卿应当是1820左右出生的,他不可能活到1921年。
    金品卿,名诰,号品卿居士、寒峰山人。安徽黟县人。一般认为,他创作生涯的活跃期在清同治元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间。也就是1862到1908年。经研究,笔者认为,这个时间应当稍微修改一下,他创作生涯的活跃期应当为1855到1900年。此时此刻,他大约35岁至70岁。他曾在景德镇御窑厂专为同治、光绪两朝绘制御瓷,其瓷艺也深得同、光两朝皇帝和西太后的赏识。与当时同在御窑厂供职的王少维并称“御厂两只笔”,而金品卿为“巨笔”。擅长浅绛山水和花鸟。山水多仿南宋名家及明代沈石田;花鸟宗华新罗一派,笔力潇洒,设色清丽;人物画也很好,有黄慎笔意。他画秋虫能毫发毕现,弯须健肢,俱见画家笔底功力。花、叶则用点厾之法为之,行笔干净利落。他的图画色彩鲜丽,构图优美,雅致脱俗。他的《雀梅图》瓷板画,右上双行题款为:“织婆何有幸,月月伴仙人。品卿写意。”十字之中,暗含虫名、花名,仙人则谓仙人掌。两枚印章为:“金诰”、“丹臣词”。丹臣即王凤池。曾见王凤池于光绪三年(1877年)在金品卿另一瓷画上题字,可见金、王二位名家过从甚密,应是同道好友。年龄也相近。
    因此,金品卿的浅绛彩瓷画《人面桃花相映红》上的辛酉年是1861年。是咸丰帝的最后一年。此时此刻,金品卿40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于是,晚清的浅绛彩瓷画起源于咸丰年间,有了物证:它是金品卿的浅绛彩瓷画《人面桃花相映红》。大部分浅绛彩釉面呈细微波浪纹起伏,称“橘皮釉”,是咸丰时期釉的特色。物证另有,海上画派名宿张熊(字子祥)于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所绘《四清图》瓷板。张熊时年五十三岁,在画坛上有一定地位。由于有了像他这样一些著名艺术家的参与,浅绛彩器在社会上能博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
    下面,笔者描写一下。金品卿的浅绛彩瓷画《人面桃花相映红》:小山脚下,有一棵高大的桃树,顶天立地。树上,桃花盛开。树前,也就是画面中央,有一个五官端正、清晰的婷婷玉立的美女。这,是罕见的唐代崔护的桃花故事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却把与伊人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后的怅惘失意,以及山河依旧、物是人非的常见现象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的启示:在偶然或不经意间遇到某种美好的事物,需要及时把握,否则会稍纵即逝。而当你接下来去有意追求它时,却再也不能复得。



七律桃花



池塘草满水滋陂,落日衔山起暖漪。
归去随身披草芥,来回信口奏竹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