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细雨落樱花,小巷飘香糯米粑。美女青山寻紫瑰,英雄汉口购黄瓜。湖乡墓地藏朝鼠,涧野碑林匿晚鸦。纸锭烛光传祀奉,清明际会染全家。
附加: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飞”字动态强烈,除了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蕴意深远。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能耀人眼目。“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柳之斜,是间接感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写风。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有意见认为全诗不过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朝士,都偏爱此诗,很难说明诗人本意中含有讥刺。而有意见认为这是一首笔法巧妙含蓄的讽刺诗,作者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意在借古讽今。通过刻画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嘲讽的目的[3]
;还有人认为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用字精妙,准确传神。如散、传,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翥的这首诗被收入《千家诗》,千百年来倍受青睐,许多人对之印象很深,如“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就曾言其幼年读了这首《清明日对酒》诗,甚为感动(见《谭嗣同全集》卷四《城南思旧铭并序》)。
高翥原名公弼,字九万,号菊涧,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为南宋江湖派诗人之一,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著有《菊涧集》20卷。《四库全书》中收录他的《菊涧集》1卷。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中,也收有高翥的《秋日》与《晓出黄山寺》两首诗。
关于此诗,还有个趣事:明代有人因争坟地大打出手,致死人命,有个文人将高翥的诗改换数字,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劝谏诗:
南北山头争墓田,清明殴斗各纷然。
衣衫撕作白蝴蝶,脑袋打成红杜鹃。
日落死尸眠冢上,夜归儿女哭灯前。
人生有事须当让,寸土何曾到九泉。
另一首犀利的诗是北宋著名诗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千百年来,写清明的诗,浩如烟海,可车载斗量,其中不乏上乘之作。高翥的《清明日对酒》与黄庭坚的《清明》最为犀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