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MH370悲剧重演航空业在悄然变化

标签:
mh370旅游时评图片军事 |
分类: 茂森林9航空安全分析文集 |
每15分钟汇报客机状况:马航MH370事件非常罕见,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几率不到亿分之一。2014年发生的一些航空事故表明,在一些极其罕见的情况下,当前民航安全系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对航线上客机的监控,实际上存在间隔,比如客机与卫星的通讯以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在这段间隔内,无法捕捉飞机的状况。在技术上,当前通过卫星实时监控客机,完全能够实现,但今后要在航空业普遍推广,除要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外,还需要大幅降低成本,因为如果客机每时每刻都与卫星联系,相当于长时间占用卫星信道,会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虽然存在不少阻力,但受2014年多起航空事故影响,加强对客机监控开始提上了世界航空业的日程。
2015年2月,国际民航组织在蒙特利尔总部召开高级别安全会议,建议所有商业航班安装“全球航空遇险与安全系统”(GADSS),在飞行途中每15分钟汇报一次客机状况,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比如无故改变高度或偏离航线,汇报频率将增加到每分钟一次。国际民航组织称,这一系统虽然无法阻止空难发生,但可以更为精确地定位出事客机的位置,避免再次出现客机消失的情况。
这一建议有望于2016年11月生效,成为航空业界普遍标准,但一些国家已经走在前列。本月初,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率先试验新的系统,加强监控和跟踪飞越海洋区域的航班,要求客机每15分钟向卫星发送包含飞机位置、速度、高度、航向等信息的数据。此前这一时间间隔为30分钟至40分钟。
对飞行员进行评估和监督:对MH370事件,人为操作失误导致迷航的可能性很低。虽然事件原因没有定论,但外界一直在怀疑,甚至有一些线索指向飞行人员,认为其可能主动让客机进入一种危险状态,最终导致事故。
在以往空难中,曾发生过飞行员故意坠毁飞机的案例。比如,1999年,埃及航空公司990航班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楠塔基特岛附近的大西洋海域坠毁,机上217人全部遇难。3年后,美国调查人员在空难最终报告中认定,客机副驾驶盖米勒·巴托迪利用单独在驾驶舱工作的机会,关闭了自动驾驶,手动驾机冲向海面。
于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相继加强了对飞行员的管理,在技术、心理等多个方面建立了评估机制。但是,有少数国家在此方面仍然松懈,对飞行员在登机时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可能没有做到严密监督。今后,各个航空公司可能会采取一些新的手段,加强对飞行人员的监督,包括心理健康、精神状况、日常生活、家庭情况、经济压力等多个方面。由于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具有隐蔽性,一些措施能否见效有待评估,但采取手段是必须的。
除了加强管理外,航空业界还在考虑能否通过技术手段对飞行员进行监督,比如是否需要在驾驶舱内安装一套监控设施,把飞行员的每一个操纵动作都传到地面,让地面人员随时监控。航空业界此前担心这可能会侵犯飞行员个人隐私,但现在,业界开始普遍支持采取一些技术监控手段。
此外,航空业界还在考虑今后是否可以采用一种安全的自动驾驶模式,一旦发现飞行员操作企图不良,操作动作失误或主动让飞机进入危险状态,地面人员可以剥夺飞行员的控制权,让飞机进入自动驾驶模式,降落在最近一个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