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元旦期间,为配合湖北省黄冈市中环路建设,考古专家在黄州发掘出三座东汉墓葬,其中1号墓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东汉晚期四角攒尖顶砖制墓建筑。
1号墓由一条甬道通往墓内的主室,主室高4.3米,后面是4.6米高的棺室,主室两侧各有一个耳室。黄冈市博物馆馆长吴晓松说:“在发掘前,墓室上面压着约3米厚的封土,上面的圆锥顶仅用楔形砖,没用任何黏合剂,这样单纯的由特制砖一层层砌起的四角攒尖墓室,屹立2000年而不倒,极为罕见。”
从甬道门到后室,整座墓葬长12米,宽10米多。主室和棺室高高耸立,在远处也清晰可见,十分壮观。刚入甬道处有一块刻有铭文的砖,专家目前尚不能解读。走进主室,砖制墓底的泥土上,散落着一些绿釉陶质地的文物,有罐、俎、铃铛等。墓室的砖上刻有清晰的车马纹、菱形几何纹、乳丁纹、钱纹等纹饰,其中还有汉墓中少见的人面纹和飞鸟纹。主室的正尖顶部位有一个盗洞。湖北省考古所研究员冯少龙说,仅清除从盗洞落下的主室的封土就用了一个多星期,这一古墓重见天日后,给考古界提出一个新课题,即如何保护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砖制建筑。
此前,考古工作者对旁边的2号、3号墓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些铜器、陶器和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约2毫米厚的金币,3号墓出土了一柄长80厘米的青铜剑。
10多年过去了,这些宛若金字塔一样贵重的古迹,命运如何?2014年11月12日,湖北省文物局长来到黄冈,商议黄冈保护禹王城和上述汉墓一事。
11月12日,湖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率局机关相关处室负责人、文物保护专家赴革命老区黄冈,专题调研文物保护工作。
调研组重点察看了黄州禹王城遗址、中环路对面墩汉墓、遗爱湖苏东坡纪念馆等现场,了解有关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黄冈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工作汇报。
针对黄冈市提出的在禹王城遗址保护利用、对面墩汉墓遗址保护设计方案、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苏东坡纪念馆纳入国家免费开放政策范围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的诉求,黎朝斌指出,关于禹王城遗址保护利用,要立即启动禹王城考古调查勘探、编制规划及控制遗址内的违章建筑等三项工作。他表示,禹王城遗址保护利用、对面墩汉墓遗址保护等相关工作经费,省文物局将给予重点支持,遗爱湖苏东坡纪念馆纳入国家免费开放政策范围问题,省文物局也将予以支持。黄冈在近现代历史文物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上,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地方,黄冈红色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下一步工作是要纳入国家重点支持范围,省古建中心将编制黄冈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规划纲要,报国家文物局,争取列入“十三五”国家文物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库。
调研组专家们指出,禹王城遗址地理位置与长江紧密相连,存续年代可追溯至春秋晚期,地面、城墙之高、护城河之宽,全省少见,保存完好,极具特色,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具有很好的保护利用前景,可作为黄冈城市之“根”来打造。对面墩汉墓遗址年代久远,保存完好,价值很高,进行保护设计方案非常必要,它将在城市景区规划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黄冈是名人之都,教育之乡,红色土地,将军故里,全省文物资源大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768处。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
“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总体要求,黄冈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双强双兴”发展战略,将黄冈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兴文”建设的重要抓手,出台并实施了《黄冈文物事业发展规划》、《黄冈名人建设规划》、《黄冈市文化遗址遗迹管理办法》、《黄冈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物保护的政策措施,推动黄冈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