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渠,也叫砗磲(chē qú ),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的一大型海产双壳类物种。世界上砗磲的主要品种有9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我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中沙、南沙群岛周边,也有这类动物分布。
大砗磲,又称库氏砗磲(Tridacna
gigas)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同你不会购买、收藏熊猫皮一样,也请不要购买、收藏砗磲制品。砗磲作为稀有海洋生物,已经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CITES)附录二。现在可参与鉴宝节目的野生动物骨骼艺术制品,如,大象的象牙艺术制品,应当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根据CITES以及我国海关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邮寄、携带、托运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出入国境,必须持国家濒危办或其驻各地的办事处出具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向出入境海关申报,没有相关机构的证明,旅客严禁携带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出入境。
砗磲是稀有的有机宝石、白皙如玉,亦是佛教圣物。
砗磲是海洋贝壳中最大者,直径可达1.8m。砗磲一名始于汉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之沟槽,其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旁加石字。砗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在中国佛教界,它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一起,被尊为七宝。《本草纲目》中记载,砗磲有镇心安神、凉血降压的功效,长期佩戴对人体有益,可增强免疫力,防止老化,稳定心律,改善失眠。砗磲同时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能凉血,降血压,安神定惊,特别是对咽喉肿痛、小孩生疱更有疗效。砗磲可护身健体,延年益寿。
砗磲,最大的可长达2米,重量可达500公斤,称为“贝类之王”是当之无愧的。砗磲分类。砗磲界有个约定俗成的区分标准,即对砗磲按年代分类,大致分为远古砗磲(以西藏喜马拉雅山脉的砗磲化石为代表)、古砗磲(多为紫色,深埋在海底表面十米以下)、近代砗磲(300年前)、现代砗磲(200-300年内,形状完整)、活砗磲。也有人通常将活砗磲以外的四种砗磲贝称为老砗磲。古砗磲大多都成为化石。砗磲按品种又分为库氏砗磲、扇砗磲、长砗磲、番红砗磲、瓷口砗磲、魔鬼砗磲、罗氏砗磲、麟砗磲和砗蚝9种。
实际上,不知砗磲为何物的、大有人在,而对砗磲有一点了解的人中,大部分也是略知一二、道听途说。如,有人说,砗磲是保护动物,利用砗磲加工工艺品是违法行为。事实上,砗磲种类很多,其中受国家保护的只有库氏砗磲和鳞砗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用来加工成工艺品的砗磲,只能是那些在海底沉积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砗磲。活砗磲,因为年份不够,壳体的材质、大小、厚度都不适合用来加工。如果我们将沉积多年的老砗磲开采出来,让她焕发出新的光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为海洋清理了垃圾,变废为宝。
砗磲何以成为珠宝,其一,砗磲具有优良奇美的质地。砗磲外壳通常呈白色或浅黄色,壳体光滑,厚达数寸,由外层角质层、中层棱柱层和内层珍珠层三部分构成,是琢磨玉器的优良材料。大小不同的砗磲有不同的纹理和质感。砗磲是世界上最洁白的物质,洁白度为10,为最高级别,傲视诸宝。其二,自古以来,人们赋予砗磲很多文化味道和色彩。如砗磲外壳光洁明亮,在阳光下能现七彩虹光。古代典籍对于砗磲早有记载,如早在汉朝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中记载,周文王被商纣王囚。有人用砗磲大贝敬献纣王,赎回文王。到了清代,六品官员的官帽上才可佩戴砗磲珠。
砗磲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大多只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浅海珊瑚礁环境中,而珊瑚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更是苛刻:温度要较暖,要有较好的水质,且对光照、溶氧量等都有较高的要求。采集者驾船至南海,潜入海底打捞,往往冒很大的风险。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后,有人利用砗磲具有观赏性、文化性、稀缺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把砗磲开发成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于一体的高端的旅游商品。海南的老板送礼,也往往选砗磲工艺品。这来自南海、带有浓郁海洋气息的珠宝,既好看,又吉祥,还稀有。于是,长在深闺人未知的砗磲,慢慢悠悠火了,成为继海南黄花梨、沉香、黎锦、海捞瓷之后的“海南五宝”之一。于是,有人不惜挥重金收购。
我们必须维护好国家的南海权益,也要保护好南海的生态,守护好我们蓝色的国土。海洋是慷慨富有的,海洋对我们的馈赠是无私的。但海洋也是一个生命体,是有“脾气”的。当海洋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她是会报复人类的。砗磲,是海南独具特色的宝物。但我们千万不要打捞和买卖受保护的活体砗磲,更不能采尽挖光。如果采尽挖光,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后代就只能从图片上看到这种绚丽多彩的贝类动物了。因此,我们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让砗磲这一吉祥物在我们这片蓝色的世界无忧无虑地生长,让我们的子孙万代也能赏识大海中的这一神奇珠宝。
笔者觉得,下面这位朋友说得很有道理:
近年来,从海南潭门刮起的砗磲热的确一直在升温,刮到了北方还是风头正盛,砗磲小摊前经常是人头攒动。看着他们抢货的样子我总是觉得想笑。我倒不是否认这东西作为藏品的合理性。从这件事中,让人明白,大多数人最喜欢的就是跟风。我也不否认作为稀缺资源,精品东西会继续涨下去。我只是感觉一些只知道砗磲是大蛤喇的人,认定了小贩兜售的砗磲必然暴涨的理念,贪婪地囤积太不明智。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砗磲不适合作为长期贴身佩戴的首饰。其原因是,砗磲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和人体汗液接触后很快会产生化学反应,表面的光泽很快就消失,变成类似磨砂的感觉。同时,它的硬度低,易磨损。重要的是即使是玉化了的、很完美的砗磲,实现上述产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第二,这毕竟只是近两年炒作起来的概念。之前,和小贩地摊上的旅游纪念品一个概念。作为佛教七宝的砗磲,古代指的是喜马拉雅山的古砗磲化石,并非现在热炒的太平洋砗磲。关于这一点,无聊的人不要争辩,自己去翻佛经。
第三,我们不是个缺爱的民族,但做起事来一窝蜂的风气真是不好。十几厘米的小砗磲也一网打尽,这是作甚啊,才卖两百块钱,你穷疯了啊。潭门码头上那大批大批的砗磲你以为都是化石啊。那么美丽的生物物种你让它多存活几年不行啊。好在潭门政府已经禁止捕捞了。但根本的还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第四,这砗磲真的连半个宝石也算不上。大家随便买一本宝石学的书,对照一下宝石的基本标准,就明白了。适度收藏一些砗磲化石还是可以的,重要的是应该让疯狂的追捧砗磲的文玩市场尽快理性下来。这样可减少多少美丽砗磲遭受灭顶之灾啊。
附,有关案例。
从厦门海关获悉,该关近日查获了6件拟出境的砗磲制品,总重量达67.8公斤。据悉,这是近年来该关首次查获数量如此巨大的砗磲制品出境案件。
据介绍,2014年5月30日,一名台湾籍旅客拟乘坐厦门至台中的GE383次航班出境,通关时携带三个包装精美的大型礼盒及一个行李箱选择无申报通道通关。厦门高崎机场海关关员在对其行李进行检查时,发现其中6件贝壳类雕刻品制作精美,且体型较大,而旅客自称系普通贝壳的说法显然过于牵强,存在明显疑点。接下来,经专业机构鉴定,确认上述物品为砗磲制品。
据业内人士透露,近两年砗磲工艺品价格暴涨10倍以上,精品更是达到“万”字头以上价码。在利益驱使下,渔民大量采集原材料,使得南海砗磲数量逐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为此,我国国内和国际均对该物种予以保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邮寄、携带、托运砗磲及其制品出入境,必须持有国家濒管部门出具的证明并主动向海关申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