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州的苏东坡赤壁,依小山而建。如果要到核心景区看看赤壁赋,就要上一道山坡。这山坡不长,大约二十米左右。坡度,约有三十五度左右。笔者认为,你到黄冈,如不到东坡赤壁,就等于没到黄冈。
近年来,黄州的苏东坡赤壁越来越破旧。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就是到了黄州的苏东坡赤壁旁边,也有可能不相信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赤壁。接下来,你会继续前行,与它擦肩而过。五年前,我回乡探亲期间的一天、在家乡唐家渡的江堤上散步。突然,一辆黑色小轿车停在我身边。接着,从车内出来一位年过半百的、教授模样的男人。他相当客气,说,老师,你好!从服装和气质上看,你跟我差不多的样子。可能比我年长几岁。
我一边耐心地听他说话,一边打量他,觉得他书卷气十足,面目和善。于是,我微笑着打断他的话。我说,你有何事?直截了当地说吧,看看,我能不能帮你。他也笑了,说,不好意思。我是从广州来的,是来寻找黄州苏东坡赤壁的,想好好看看《赤壁赋》,准备在黄冈住两天。听到这,我朝他的黑色小轿车看了看:车子比较高档、比较新,只是满车灰尘。于是,我问他,你是不是从鄂州过长江大桥,接着,沿着黄冈的长江公路过来的?
那位年过半百的、教授模样的男人说,是啊。你的估计很对。
我说,你的小车,刚才是从黄州的苏东坡赤壁边上开过来的。你跟它擦肩而过了。
那位教授模样的男人说,不会吧。我观察了的,公路边都是破烂的小房子。
我哭笑不得。停顿了一下,才半开玩笑地说,公路边那些破烂的房子,就是黄州的苏东坡赤壁。你原路返回,记住:跑十公里,就到了苏东坡赤壁。你看着里程表,跑十公里后,下车打听一下东坡赤壁,一定就在附近。
那位教授模样的男人,从口袋中掏出名片,递给我,说,请笑纳。希望得到老师你的名片。于是,我们交换了名片。那位年过半百的男人,果然是广州某大学的教授。教汉语言文学的。
黄州的苏东坡赤壁,有石壁,有小路,有几栋破旧的古老建筑。两赋堂,是收藏前、后《赤壁赋》的一座青砖黄墙的厅堂。楼,不像楼。平房,不像平房。迈入堂内,红褐色梁柱上雕有福仙祥兽,正中挂着《二赋堂》牌匾。这牌匾,说不上大,也不能说小。笔者从1962年起,一直到今年,不知看这《二赋堂》多少次了。当然,其中有五年,因在北方学习飞行,没去看它。
《二赋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木质结构,属徽派建筑风格,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七年重建,因其中收藏着苏东坡《前、后赤壁赋》的复制件而得名。公元1080年,年届不惑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挥别京师,贬谪黄州。他在此创作了赤壁二赋一词,传诵数千年。可当年,他曾将《前赤壁赋》封存。这是当时政治环境给苏东坡造成的心理影响所致。写好《前赤壁赋》后,他一直不让外人知道,一年后,老朋友傅尧俞来信求近文,他才将此书写给老友,还叮嘱不能随便给别人看,由此可见乌台诗案的余悸、在苏东坡心中是长期挥之不去的。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作诗220余首、填词66首、赋3首、文169篇、书信288篇,留下了宝贵文学遗产。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造访黄州赤壁,多是为了寻访苏子足迹。
除了《前、后赤壁赋》,笔者在1962年时,还喜欢这里的睡仙亭、放龟亭。
始建于北宋初年的睡仙亭,小巧,一个飞檐翘角的亭子中,有一块光秃秃的石矶。当时,苏东坡心情不好,喜欢喝酒,常与友人一同来此饮酒作乐,大醉之后躺卧在此,状若睡仙。清代同治七年重修时,此亭才名为“睡仙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