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年前的宋代瓷器:“囯”字。
20世纪50年代,美国波普博士以英国达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元青花云龙象耳瓶为标准器,对伊朗、土耳其收藏的中国早期青花瓷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数十件与至正十一年青花瓶特征一样的青花瓷,确认为元青花:至正期青花瓷。可见,这件标准器在国内外古玩界是至关重要的物证。
但是,英国达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所藏元青花云龙象耳瓶上的题记中,竟有“付”、“合”两个简化字。于是,一个姓姜的研究者,因对汉字简化史一窍不通,面对“付”、“合”两个简化字,感到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元朝时就已使用简化字了吗?他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不少知名人士及一些老朋友,没有得到确切的解析。又走了不少书店、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只见元朝时使用的是“副”、“阖”繁体字,查不到使用“付”、“合”简化字的依据。于是,他认为,这个标准器是否标准?值得怀疑。
在汉字简化史上,1935年8月21日,由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颁11400号令,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列出324字。其中大半与大陆现行简体字相同,如:压、价、过、礼、辞、体、尔、弥、拟、碍、独、沪、烛、誉、赶、桥、变、恋、坚、乱……当年10月,国民政府由主席、行政院长、教育部长联署,颁布第744号训令,其后行政院颁发第5378号训令,教育部也颁发第14397号训令,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
接下来,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现在我们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简称《总表》),《总表》曾经颁布过两次,一次是1964年颁布的,文革时期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很快就遭到反对,于是到1986年6月,国务院又宣布“二简字”停止使用。今天的《总表》总共收录了2235个字。
很多人以为今天的简体字大多数是后来造的,其实这些简体字大部分来源于历代的简体或俗体,有不少是源自古代的草体字,还有一些是古本字和古通用字。在《汉字简化说略》一书中有这样的记录:有人对《总表》中的521个基本简化字做过统计,发现其中80%以上的现行简体字都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其中:先秦的有68个字,秦汉的有96个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32个字,隋唐五代的有29个字,宋辽金元有82个,明清有53个,民国60个,解放区和建国后的是101个。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现行的简体字是具有深远的历史基础的。汉字简化目前不仅在中国流行,海外一些国家也正在流行,比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在推行使用简体字。当然,汉字的简化也需要不断规范和修改,不是说只要是简化的就是好的,简化是为了使文字更好地成为人们易读易懂易记易写的工具。
很多简体字的来源,人们争议很大。如,“爱”和“亲”字,民国时期的“囯”字。
爱(愛):本为形声字,本义为行走之貌,后讹变作从爪从冖从心从夂,假借为仁爱。早在《魏崔勤造像》上,爱字就已经和现在的简体字字形接近。隋智果、唐太宗书法作品中有把下部的“心、夂”连笔草化为“友”的,友爱一体,“爱”字从友,显然是合理的。至元代,草书楷化的“爱”作为俗字即常见运用。
亲(親):形声字,从见亲声,本义为感情深厚,引申为双亲。“亲”是截取原字中带有特征性的部分构拟而成的简体字,也可理解为省略形旁,首见于金代韩道韶《改并四声篇海》。
国(國):会意兼形声字,从口从或,或亦声,本义为邦,即王侯的封地。“國”的简体字多达44种,最为常见的是“国”“囯”两种。“囯”为会意字,汉印,有用“王”代替“或”,敦煌写本、《俗字谱》也简为“囯”。“国”是南北朝时就已出现的会意字,俗写加点所致,见于怀素、米芾等的书法。《简化字总表》采用了“國”的俗字“国”。
简体汉字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