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墓黄金成堆与文化

标签:
新疆黄金文化杂谈 |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
在新疆,比丝绸之路年代更悠久的,是转场牧道。在新疆,每年,有百万头牲畜浩浩荡荡、连绵不绝地走在牧道上,演绎着延续千年的游牧文化。如果说,丝绸之路是纲,转场牧道就是网之一。丝绸之路这条历史的纲,相当漫长和悠久。它,串起了很多的网。如,长安的农家小道,河西走廊的骆驼小道,等等。其中,包括新疆延续千年,百万头牲畜浩浩荡荡、连绵不绝,踏出的牧道。
这样有价值的一条牧道,被发现和命名,是比新疆古墓黄金更贵重的文化课题。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是:选择几条牧道,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把那条有数千年历史的羊道定义为文物,去保护它,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游牧作为一种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现在依然在使用的古老牧道,我们没理由让它消失。牧道,和黄金古墓一样,有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都有待进一步发掘。
新疆是东西方古代文明的交汇地,这些文明或文化曾经对古代新疆产生过什么影响,给现在的新疆留下了什么启迪?都有待进一步发掘。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现代文化,内涵丰富。针对新疆,现代文化的内涵应该包含爱国、开放、包容、平等、和谐等。用现代文化理念,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和利用。
附,有关背景资料:
印度佛教文化大概在魏晋时期进入西域,克孜尔千佛洞的早期壁画,都是魏晋时期的。佛教文化前后影响新疆1000年。从魏晋到公元十一世纪这1000年,是西域的佛教时期。
唐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衰败,阿拉伯军队带着伊斯兰教控制了西域。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对新疆产生过多大影响,这有待进一步研究。现在我们归纳这些古代文明或文化对新疆的影响,有两次是以宗教形式进入的,一是印度佛教文明,二是伊斯兰文明。这两大文化前后影响新疆两千年。十世纪前的一千年,是佛教文化时期。印度佛教先到西域新疆,由西域传入内地。佛在新疆是过路佛,完成将佛教传入内地的使命后,渐行渐远了。留下很多佛窟遗址。十世纪后的一千年,是伊斯兰文化时期。佛教和伊斯兰教,前后留给新疆两千年的宗教文化传统。
中原文化是以一种世俗文化进入新疆的。新疆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直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讲和谐、中庸。中原文化一直在西域的各种文化中起着积极的调和作用。
现在新疆的社会生活,仍然是这些古代文明影响的一个现实存在。我们仍然生活在两千多年来各种文化的影响里。那些古老的文化,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新疆的地理分布是三山夹两盆,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之间夹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其文化格局亦如此,可以概括为三山文化和两盆文化。由南往北,依次为昆仑山文化,天山文化,阿尔泰山文化,以及塔里木盆地文化和准噶尔盆地文化。
昆仑山文化:昆仑山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昆仑神话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最重要的源头。我们对昆仑山文化的认识挖掘利用都还远远不够。昆仑山除了神话还有玉。玉文化在西域和中原都有悠久历史,后来有了孔子的 “玉比五德”,有了儒家文化对玉的精神内涵的再塑造,玉文化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也成为儒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玉乃 “和润”之石。和田做了数百米长的玉文化墙,其中忽略了儒文化在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阿尔泰山文化:阿尔泰山是一座世界文化大山。我国古代汉文典籍将之意译为 “金微山”或“金山”。阿尔泰山自古以盛产黄金闻名,早在三千多年前,东西方人就因为黄金在阿尔泰山相遇,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的黄金争夺战,也形成影响久远的阿尔泰黄金文化,之后才有了连接东西方的草原丝绸之路。
阿尔泰山是养育诸多古代游牧民族的祖山。两千多年来,内地中央政权一直在跟阿尔泰的游牧民族交锋,经过漫长的战争与和平,阿尔泰山及阿尔泰语系的诸多民族都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阿尔泰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山之一。
阿尔泰山是世界第三大语系阿尔泰语系的家乡。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江格尔》的诞生地。《江格尔》中那些广为流传的英雄故事都发生在阿尔泰山。《江格尔》中描述的“没有贫穷,没有死亡,人人永葆青春”的宝木巴理想家园,就在青山绿水环绕的阿尔泰山中。
可以站在一个文化高度去大张旗鼓地做阿尔泰山文化。
天山文化:在新疆的三山文化中,天山文化尤为特殊,现代考古证明,早有一条从西亚通往内地的天山道。也就是天山走廊,它直接连接着河西走廊。
从吐鲁番鱼儿沟黄金大墓中出土的金器和来自内地中原的漆器,证明早在战国时期,东西方文明已在天山一带交汇,还有从天山最西段,哈萨克斯坦的七河地区出土的文物,跟在中国新疆伊犁、吐鲁番阿拉沟、哈密、到甘肃天水地区的张家川出土的文物,都有相似性。说明天山山脉是连接中亚草原与中国内地的直接通道,这条道路也是丝绸之路的北部支线。
几千年来,天山南北坡承载过多少闻名于世的佛窟佛寺、道观、清真寺。天山的主峰博格达峰,被称做笔架峰,三峰并列,犹如笔架。这是儒家文化给它的命名。
有儒家文化气质的天山,作为新疆地理和文化的分水岭,居中而立,兼顾两大盆地,携手两大山脉。这是新疆的三山文化,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
新疆的两盆文化中,多年来我们对塔里木盆地文化宣传得比较充分。南疆的旅游和文化宣传,都走在北疆前面。新疆的许多地理,都曾经被古人用一些形象而大气的意象命名过。这些文化意象和命名,现在听起来都非常震撼。
帕米尔在古代中国史料中被称为葱岭,其最早的意象是“舂”,天山和昆仑山交界处,形成一个像舂米的舂一样的地理形状。这是汉农耕文化对帕米尔的命名,后来转音成葱岭。
阿尔泰山西南角的和布克赛尔谷地,被清代学者在游记中描述为“歪倒的酒瓶子”。
这些有关古代新疆的传说和命名,都是新疆文化的重要资源。
新疆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交汇的中心。那些在各自的独立区域形成的古老文明,跋山涉水,在新疆相遇,这本身就充满想象和诗意。各种文化的相遇融合,形成了新疆文化的特点。
天山北坡的准噶尔盆地,是中华农耕文化落地生根发育成熟的地区,这个狭长的绿洲带,起自哈密,从奇台,吉木萨尔,玛纳斯,到沙湾乌苏。这一地区主要居住着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农业人口。
自汉唐以来,中华农耕文化源源不断进入这一地区,并留下大量的农耕文化遗迹。在玛纳斯河下游,上世纪50年代曾发现被当地人称为唐朝渠的灌溉遗迹,清代的渠道遗迹就更多了,许多村庄的名字都跟渠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