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近期,武汉青山白玉山,有一块古石匾,上面的字很难辨识。为此,青山官方微博26日10时47分上传石匾图片,希望能有高人帮忙辨识。经笔者仔细研究,认为是:本萸流风。下面,笔者谈一下与此有关的内容:
萸(yú),“茱萸”(zhūyú)。还有:萸房(茱萸花的子房);萸尊(借指茱萸酒。尊,盛酒器);萸囊(盛茱萸的袋子。旧俗重九登高饮酒,人多佩带萸囊。
茱萸,又称“山茱萸”,或称“吴茱萸”。落叶小乔木,枝上有刺,羽状复叶,果实红色、球形,味酸,可入药,它入药可治疗肾炎等病,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临床实践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茱萸也可提制芳香油,称“食茱萸”。
笔者认为,这块石匾,应当说,一种可能性是,嵌在一家药铺或萸酒作坊的廊上。这家药铺或酒作坊,应当有萸药,萸酒,萸囊和能插在门上的茱萸枝等。本萸流风,可解释为:本药铺或酒作坊的萸药萸酒之风,一定要代代流传下去。
另,插茱萸是一种祭祀活动,在中国大陆各个村庄氏族内举行,达到祈祷今年风调雨顺,祭奠上苍的作用。接下来,这块石匾,也可能是嵌在村庄氏族的祈祷屋场上的。这种祭祀活动的主角由村里抽签决定,但是仅限男性。被抽选出来的男子要进入一个麻布袋子里,这被称为茱萸囊。村里其他人拿上采来的茱萸,在族长的带领下插茱萸,以达到祈祷作用。本萸流风,可解释为:本村庄氏族的插茱萸祭祀这个古老仪式之风,要代代流传下去。
萸,一是用于祭祀。《周礼·内则》载:“三牲用樧。”清段玉裁释:“樧,煎茱萸。”《词源》释樧,即食茱萸。据《周礼·祭统》言:“三牲之俎,八簋之食,美味备矣。”从此记载可知,周代祭祀之制,把三牲(牛、羊、猪)放在祭板上,把煎过的茱萸等八种美果放在祭盘中。可见,早自周代,人们就视茱萸为非凡之物了。
二是作佩戴用的饰物。屈原《离骚》中言:“椒专佞以谩谄兮,樧又充其佩帏。”古代王妃所居之宫殿,以椒合泥涂壁,取温香、多子之义,故历代以椒房代指王后。这里之椒,指专佞而谩谄的楚王之妃。她身上佩戴着樧(茱萸)作的饰物。历代皆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人们头插茱萸,登高游兴。
三是药用。西晋初,冯翊(今陕西关中西部)太守孙楚《茱萸赋》一文中言:“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于紫茎。鹑火西阻,白藏授节,零露既凝,鹰隼飘厉。攀紫房于歉枝,缀朱实之酷烈。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这里已经明确地记述茱萸能“疗生民之疹疾。”古代许多医学名著,如晋《神农本草经》、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以及《吴晋本草》、《健康记》、《图经本草》等,均记有茱萸的药用价值。山茱萸之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临床实践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治疗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茱萸多种药物用途,大概正是自汉代以来人们重视、培育栽植茱萸的直接原因。
四是辟邪。南北朝时南梁吴均所撰《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时,“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始于此。”辟邪,自是迷信之说,但从茱萸的药用价值来看,值得深思:古人患病,不知病因,常谓之遇邪气所致。佩戴茱萸囊,饮菊花酒,正是茱萸、菊花的药性对某些疾病发生了作用,而使疾病得以痊愈,或起到了预防疾病的作用。古人不知所故,故谓之该物能辟邪。
五是酿酒。古代诗文中,咏颂茱萸酒者屡屡见之。而以唐初所撰《艺文类聚》中《异苑》更有趣:“庾绍为湘东郡,亡。宗协与绍中表,且服茱萸酒,忽见绍来,但求酒。执酒杯,还置,云有茱萸气。协云:‘恶之乎?’绍云:‘上官皆畏之,况我乎’?”这里的上官,即鬼中的大官。
古人有诗赞道:“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品注释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登高望远时,会想到:少了我王维一人。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这首诗就是他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佳节写的。在唐代,重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种叫做茱萸的小乔木,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诗人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当然没有兴致登高,作者只能独坐窗下,暗自思念:此刻,家中的弟兄们都在山上登高游乐,当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少了作者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而挂念。
前两句写诗人在异乡对兄弟们的怀念。开篇一个“独”字,就将诗人在异地客居的孤独寂寞之情突现了出来。第二句则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高度概括并准确表达了古往今来游子思亲的共同心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两句诗人不写自己离开亲人,而是想像亲人相聚时发现少了自己,别出心裁地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是很大的,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存在,不过有时不一定显露,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往往是与家乡风物的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的,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思乡感情的格言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
附,原件:
-
-
http://www.people.com.cn/h/pic/20130928/58/17777005447839780078.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