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墓地

标签:
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墓地阿拉套山考古工作杂谈 |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
温泉县位于新疆的西北端,东邻博乐市,其南隔别珍套山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霍城县相接。西、北则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境内的主要河流为博尔塔拉河和鄂托克赛河。博尔塔拉河流域所处的欧亚大陆地域广阔,古代文明丰富多彩。
墓地位于整个遗址区的南部,与房址所处的小山相距约1800米;其东西两侧有大小不一的丘陵。墓地南北长约500余米,依墓葬分布的密度,基本可以分为北、中和南部三个区域,目前可以辨识出的尚有60余座墓葬。墓地之中,除石板墓之外,还有部分石堆墓。石板墓葬均为石围石棺墓,石围最大者边长为9.9~10米。2012年度(含2011年度M9)共发掘9座墓葬,部分墓葬的石围内有2~3座墓穴。
SM4位于墓地的北部,地表保存有方形石围,边长约7米,石围由石板构成,每一侧石围由7~9块石板(块)组成,石板平均宽度为0.8~1.1米,露出地表部分的高度约0.5~0.8米。其中西侧边石板中部保存有缺口。石板内中部有南北两个墓穴,墓穴基本为东西向,墓穴之中均有石棺。墓穴外侧的地表上,沿墓口附近摆布小卵石作为墓口标志,卵石一般约8~15cm大小。SM4-1位于方形石围内的北部,长椭圆形竖穴,石棺距墓穴口1.5米左右,由经过人工修整的四块石板(材)构成四壁,无底板,盖板石由大石块构成。石棺与墓穴之间的空隙填细碎卵石和土。SM4-1石棺密封较好,四壁均为完整的石板,石板平整,盖板石由四块大石块构成。底部保留经火烧过的人骨碎片。SM4-2位于石围内南部,两座墓穴间隔约30cm。墓穴略近长方形,墓穴底部也为石板构成的石棺,石棺的盖板石为多块较薄的片石构成,片石表面还保留了后约3cm的黄膏泥。石棺内保留了木质葬具,由于盖板石坍塌的原因,木质葬具的北侧基本无存。木葬具由直径约13~15cm左右的树干组成,已朽。保存较好的位置可以分辨出有5层,用榫卯拼接。该石棺内葬一青年男性(30岁左右),骨骼保存完好。侧身屈肢,头西面北。随葬有包金铜耳环、陶罐以及羊距骨等。
墓地南部的SM50地表石围为长方形,长约7.1米,宽约2.8~3米,石围较矮,且立石多向内倾倒。石围内有二座墓穴,东西向,从北向南依次排列,墓穴内石棺也由石板构成;其中一座(SM50-1)为同穴双石棺,即同一墓穴内有两座并列的石棺。人骨均为火葬,在墓底保存有经火烧过的碎骨。墓室底部近西端,各出土一个小陶罐(残)。另一座墓穴(SM50-2)人骨则较为完整,未经火烧,葬式也为侧身屈肢葬,女性,成人(25~30岁)。头部位于墓室的西端。头骨缺失,无右侧下肢骨,其它部位骨骼完整。在该石棺内,成人骨骼的北侧还发现有婴儿的头骨、肩胛骨以及肋骨等碎片,显示该墓为成年女性与婴儿的合葬。
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是近年来新疆发现的重要的青铜时期的遗存,其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属于青铜时代早期。阿敦乔鲁考古工作的意义在于首次在新疆确认了相互关联的早期青铜时代的遗址和墓地;同时,为揭示出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具体面貌提供了一批全新的、重要的材料。根据阿敦乔鲁遗址F1~F3以及周围的遗迹无论从建筑的规划、规模及建筑特色等方面考虑,很可能是博尔塔拉河流域具有中心性质的祭祀或举行重要仪式活动的场所,显示出了很高的文明程度。
墓葬的形制为新疆地区以往所未见的类型,在阿拉套山(天山山脉)以北、今哈萨克斯坦七河流域的别尕兹(Begazy)曾发现有相同类型的墓葬。与温泉查干乌苏山口相对应的天山北坡的巴斯坎河,即为中亚七河之一。阿敦乔鲁墓葬的规模以及出土的陶器、包金铜耳环以及石人等遗物,显示出了西天山地区与中亚七河流域的文化往来,为探索新疆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内涵及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阿敦乔鲁墓地的规模,在目前所见同类形制中较大且完整,显示了其在西天山乃至中亚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中的重要位置。对该遗址的持续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新疆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深度和广度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