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我收藏到了一件有浅绛彩画的瓷罐,查了一下,罐子上的彩画,是段生茂作于1927年的(丁卯年),见上图,在中国陶瓷史中,浅绛瓷画最早出现在咸丰5年(1855),当时,御窑厂被太平天国军所毁,以程门为首的一批御窑厂画师,为了生计,绘售浅绛瓷。浅绛瓷的问世,在当时是受到人们欢迎的。首先,御窑厂的画师过去是专为皇室所御用,平民百姓乃至景德镇当地人对其作品都是无福消受的。而当他们所绘的浅绛瓷署名销售后,自然令大家解囊趋之。其次,浅绛瓷画开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先河,类似当时行销一时的海派画师们的纸绢中国水墨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当时有的官员、画家还会自己操笔在瓷器上画浅绛画,如张熊、吴待秋、黄士陵、范金镛等,都有浅绛瓷画作品传世。浅绛瓷是御窑厂画师面向社会与民众,开发出来的一个产品,与御用瓷无关,当然就不为皇室所用。实际上,当时皇室忙于外忧内患,也是顾不上烧瓷这类事情的。
慢慢腾腾,浅绛瓷画作品到了第四代:民国时期,这一代画浅绛瓷的代表性作者有:段生茂,胡仲贞,吴飞麟,王琦,潘陶宇,徐仲南,其中的王琦,就是珠山八友的召集人,时间是1928年,可见,我收藏的这件瓷器上的彩画,比珠山八友正式结社的1928,还早一年,足见其是真正的珍贵文物。
浅绛彩瓷的历史地位:浅绛瓷是在晚清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悲惨境地的情况下,景德镇御窑厂的画师们在厂子被兵火烧毁后,为了生计而烧制的一个崭新的瓷艺品种。浅绛瓷投市以后,由于画面新颖,价格低廉而深入人心。历经70余年后,浅绛瓷又渐渐消失于我国灿烂的陶瓷史之中。今天,当我们再次细细端详这支见证了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瓷苑奇葩时,觉得应还其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尤其是那些精美的作品。它们既具当时皇家窑器的风骨,又有大家的风采,更具文人书画的风韵;既浓缩了馥郁的文化底蕴,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当年创造了历史,今天又为我们还原了历史,极具史料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是瓷器中的精品,文物中的精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