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随州曾国墓的重大历史内涵

(2013-01-19 11:45:16)
标签:

曾国

青铜器

文峰塔

随州

杂谈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湖北随州曾国墓的重大历史内涵

湖北随州曾国墓的重大历史内涵

    说文峰塔古墓葬之前,要先说说叶家山的考古:2012年4月13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1年度)揭晓,湖北省叶家山曾侯谏家族墓入围。

    叶家山墓地位于随州市淅河镇蒋寨村八组,发现墓葬65座、马坑1座,出土陶、铜、瓷、漆木、玉石等文物739件套,青铜器325件,其中74 件青铜器上刻有铭文,总计400余字。墓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最深达到9.7米,其“深埋”特点,为西周葬俗所特有。

    青铜器中,见有“曾侯”、“曾侯谏”的铭文,国属明示为曾,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同时,墓葬排列有序,显然经过布局规划。据规格和铭文初步判定,其为曾侯谏的家族墓葬。

http://www.hb.xinhuanet.com/2013-01/19/114424383_31n.jpg

随州市文峰塔古墓葬挖掘现场

    

    近期,在随州市文峰塔二组,湖北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的人员,对一座亚字形的曾国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收获相当大!初步确定,这也是曾国王侯墓,比曾侯乙早300年左右!于是,叶家山,文峰塔,擂鼓墩,形成了曾国王侯的历史链条!这三地的曾国王侯墓客观地证明,这个曾国,至少存在了500年!

    文峰塔的事情是这样的:2009年6月,湖北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就接到举报,称位于随州市文峰塔社区居委会二组的地块可能有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处进行勘探,并对4至7号墓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部分文物,并初步确定这些墓群属春秋晚期至东汉年间。

    2012年6月,该区民房因房产开发被拆迁,在新房动工前,考古研究所对该地块展开了大规模考古勘探。考古人员已发掘墓葬65座,其中土坑墓53座,砖室墓12座。土坑墓大多为东周曾国墓葬,时代从春秋中期一直到战国时期,少数为战国晚期的楚墓。此外,本次发掘还首次在随州境内发现曾国车马坑,分别为两座车马坑和一座马坑,皆为春秋时期,出土两马驾和四马驾,为揭示春秋曾国车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本次发掘,获得了青铜、陶、玉等各类质地的文物1000余件,其中青铜器占半数以上,种类主要有鼎、簠(音同“斧”)、簋(音同“诡”)、甗(音同“演”)、匜(音同“仪”)、盘、缶等,部分铜器上大多有铭文,铭文有曾、曾子、曾孙等。根据铭文可知,大多为曾国墓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18号墓,此墓形状与古时的“亚”字相同。这与首次发现的“曲”字形曾侯乙墓有异曲同工之妙,丰富了湖北境内已有的东周墓葬形制。

    此墓除中室内陈放棺木外,东西南北四穴原本分别放置礼器、兵器、铠甲、车马器。但因早期曾遭盗墓,仅留存东穴的礼器,且品相保存完好。更为让人惊讶的是,墓主的尸骸不复存在。经分析,是由于逝者身上通常会佩戴玉器,贪心的盗贼为了防止金和玉的遗漏,可能将墓主的尸骸搬出墓穴。但由于礼器穴紧靠棺木,增加了盗掘的难度,才得以幸免。

图为:带有随国铭文的青铜器——戈带有随国铭文的青铜器:戈

  21日,随州文峰塔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已近尾声,喜讯传来,出土了带随国铭文的青铜戈,这是建国以来首次经科学发掘出土的随国青铜器,对研究曾随之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件随国青铜器,长21厘米、高15厘米,是兵器:戈。青铜器上刻有“随大司马献有之行戈”铭文,虽然在地下历经数千年,它仍然很锋利。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发掘之后,出土了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的大量曾国铜器,然而,曾国在史料上并无记载,但曾国器物却出土在随国境内。曾国和随国是什么关系?成为长期困扰考古界的一个难题。而关于曾、随是否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名称,在考古界也曾引发众多争论。那么,该青铜器的出土,具有何重大意义?困扰考古界35年的曾随之谜,是否一朝破解?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随”国国名青铜器九字铭文石破天惊

近日,随州文峰塔墓地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已近尾声,在21号墓葬中,除了发现不少带有“曾”字铭文字样的青铜器外,还发现了1件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戈。

昨日下午,记者在随州市博物馆见到了出土的随国青铜器,这是一个长21厘米的兵器戈,上面刻有“随大司马献有之行戈”铭文,虽然在地下历经千年,却锋利依然。“随”字在此应作为国名来理解,随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姬姓古国,其中心区域位于武汉以东地区的今随州市,“大司马”是古代掌握兵权的官员,“献有”是人名,戈是此人的兵器。以前,有史料记载随国是古代汉东地区的第一大国,但长期以来,在古随国的辖境内,却不见随国铜器出土,接下来,竟然几次发现曾国铭文铜器。尤其是在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发掘之后,出土了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的大量曾国铜器,曾国在史料上并无记载,但曾国器物却出土在随国境内,曾国和随国是什么关系,成为长期困扰考古界的一个难题之一。而关于曾、随是否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名称,在考古界也曾引发众多争论。关于曾国和随国,是两个国家,还是一国两名?近些年来,有过激烈的讨论。不少人认为“曾是曾,随是随,二者不可混同,也有历史学家提出:曾和随是“一国两名”。后来,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在其撰写的《曾国之谜》中,首倡“曾随合一”说,该学说在如今学术界占主导地位。“曾随合一”说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国家几个名字的情况很多,古代国家,常以一个国家的首都所在地命名,加上从上一辈传下来的国名,一国多名的情况很常见。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目前只发现这一件,且是在曾国的墓葬里跟曾国的青铜器一起被挖掘出来的,因此,它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铭文的信息量单一,要在学术上有所突破,资料还不足。此次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的出土,如果说它意义,那么,它的意义就在于,从一个墓坑中出土了曾国和随国的陪葬品,为曾随合一说,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接下来,说叶家山墓,这里,墓地的规格和规模,在长江流域屈指可数,是自曾侯乙墓之后,近30年来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叶家山墓葬保存之好,出土文物之丰,时代特征之明确,均为湖北过去考古发现之仅有,学术价值非常高。

    要说它的学术价值非常之高,可举例说明:近期内,网上在热炒,湖北省想修改简称!因为,湖北省的现有简称鄂,容易与同音字恶混淆,修改成楚呢,也不好,因为,楚的同音字有丑!在湖北的人民群众为一个简称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最新的考古成果帮了大忙:叶家山,文峰塔,擂鼓墩,形成了曾国王侯的历史链条!这三地的曾国王侯墓,客观地证明,这个曾国,至少存在了500年。那么,将湖北简称为曾,岂不是相当好?

    湖北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地的考古发掘,已经有了阶段性重大成果:2011年1月至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墓地的第一阶段发掘工作中,发现墓葬65座,车马坑1个。出土陶、铜、瓷、玉石、漆木等各类质地器物739件,其中青铜器达325件,不少铜器上铸有“曾侯”及“曾侯谏”的铭文。有关的专家学者从出土器物断定,此墓地时代为西周早期的曾侯家族墓地。

    此前,有关曾国墓葬及曾侯铜器,时代早的只到西周晚期,晚的则到战国,如1932年在安徽寿县朱家集散堌堆出土的两件曾姬无鄦壶,1978年在随县擂鼓墩发现的曾侯乙墓,都是战国时期的墓葬。1976年在湖北京山苏家垅发现的曾侯墓,从出土铜器断定,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一座墓葬。叶家山墓葬比苏家垅的要早200年左右。所以,这一发现,对曾国史的研究,相当重要。

  叶家山曾侯墓地发现前,从湖北省西北,到河南省的西南地区,先后出土了大量周代的曾国青铜器,西周时的曾国,应在这个地区。从叔姬霝簠(或称曾侯簠)、曾子原簠及曾姬无鄦壶看,西周晚期的曾国应是姬姓国。叶家山家族墓地的曾侯,是西周早期曾国君家族墓地。叶家山墓地,除大墓里出土的有铭铜器为曾侯所作外,其它墓里出土的铜器上的族徽,有16种之多。这16种族徽中,有些是商代特别活跃的大氏族,如(或释析子孙)、(冉)、戈、吴(作形,应为子字)、鱼、守、亚离(亚禽)、(朿)、鸟(亚俞)等(参见《殷周金文集成》)。这些族徽所显示的氏族,应是商代的氏族。有这样多商代氏族的族徽聚集在这个曾侯的周围,可见这个曾国同他们有较为深厚的关系。在西周早期同商代的十多个氏族有着深厚关系的诸侯,在商代也应当是一位诸侯,只有这样,才具有如此关系网。而在墓底铺朱砂、随葬铜器的觚、爵,也具有商代的风格,这进一步显示了这个王侯同商代的联系。在商代也确有个曾国。在殷墟甲骨文里这个曾国的“曾”字与叶家山墓铜器铭中曾侯的曾字,字形相同,所在地理位置也大致相同,所以,叶家山所埋葬的曾侯,应是商代曾国的后裔,且受封于周。

    除了上述考古资料外,现存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关于曾国的记载,当然,也没有曾国都城的记载。以前,考古学界怀疑这个“曾”国可能是文献中的“缯”,位于河南的缯关。

    叶家山墓群,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说明此处墓地应是与早期曾国、曾侯相关的一处家族墓地。在发掘的这批墓葬中,5座墓葬出土的铜器都发现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根据墓葬规格和出土铭文,初步判定,这五座墓葬可能为曾侯谏墓、曾侯谏夫人媿氏墓、曾侯谏之子白生或其夫人墓。

    接下来,考古人员在叶家山墓地周围,又新发现了9处商周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其中,庙台子遗址为中心的聚落群,面积达30万平方米,有城墙、壕沟和大型建筑基址的遗迹,应当是西周早期的一个重要古城,是9处商周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中面积最大的。叶家山墓地与庙台子遗址相距不足1公里,初步判定,叶家山墓地的主人当与庙台子遗址有关,庙台子遗址可能是西周早期曾国都城之所在,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曾国王侯的家族墓地。这一发现也证实,“缯”与曾无关,曾国的政治中心,应在以庙台子遗址为中心的聚落群,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随州叶家山,文峰塔,擂鼓墩。

    自曾侯乙墓发现后,长期以来,有关曾国问题的讨论不绝于学界。有关曾国的来源和始封问题未成定论,以前,有的学者认为,曾国是在西周晚期周灭鄂后而立国。现在好了,叶家山墓地铜器铭文表明,西周早期不仅有曾国,且已称侯!看起来,有一个时段,鄂国和曾国,是并存于中原的两个古国。西周早期,曾国并不大,但随着鄂被周消灭,姬姓曾国迅速扩展,成为替代鄂国的名副其实的大国,也就是曾随合一!从这种意义上说,如今湖北省的简称,有了三种选择:鄂,楚,曾!因鄂的同音字有恶,楚的同音字有丑,于是,曾,成了湖北省简称的最佳选择。

    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上刻有大量铭文,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如今,叶家山,文峰塔,擂鼓墩,形成了曾国王侯的历史链条!这三地的曾国王侯墓,客观地证明,这个曾国,至少存在了500年。进一步填补了历史的空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