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重返孝感飞机场
 (2012-03-21 18:39:03)
	
			
					(2012-03-21 18:39:03)		| 标签: 七律文化历史时评 | 分类: 茂森林9诗词集 |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诗:
 
 
 
 
 
 
 
附,两位朋友的有关诗文:
接下来,一位朋友写道:
 
 
 
 
 
 
 
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首诗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到目前为止沒人能解。”
紧接着,另一位朋友:一看“没人能解”这个话,不觉有点奇怪。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不论是以前初读此诗,还是后来常常吟诵,反正从来就没感觉到有何理解上的障碍。于是我在雪笛的评论后面,不假思索地写了好几条回复和评论的文字。我写道:
 
 
 
 
 
 
 
 
写出以上文字之后,我翻书查了一下。果然在前人的一些诗注和解读中,颇多关于此诗难解的说法。最典型的,莫过于近人梁启超的一段议论。在他所著《饮冰室文集》的一篇文章里曾写道:“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梁任公这段话,如果理解成是在极言李商隐诗歌的含蓄朦胧之美,那是没有错的。不过,他说把此诗“拆开来一句一句解释”,竟连“文义也解不出来”,却未免夸张太过。堪称洪才河泻、逸藻云翔的任公先生,何至于此?所以旧时文人的某些夸饰之辞,是不可尽信的。
当然,话又说回来。别说是相对晦涩一点的小李杜之诗,就是大李杜,抑或号称作诗“老妪能解”的白居易,若是要求把他们那些脍炙人口的每一首诗、甚至每一句诗的具体所指——即所谓“本事”之类——全都稽考得一清二楚,那也是万万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去做到的。
这和读诗、解诗、注诗的人各有大同小异的理解,或是个别情况下会有迥然而异的理解,是并不矛盾的。所谓“诗无达诂”之说,便是根植于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诗歌审美现象。
好了,先将这点信口开河的感想贴出来,聊作抛砖引玉的话题。至于对“恶鬼”、“霸王”之句的闲聊,就留待下回分解吧。
邓遂夫,2012年3月19日0:51:28于释梦斋
 
 
 
 
 
  这十四种表达都有道理,然而这些道理的背后蕴藏着一个更深的,普遍的,离不开的大道理,那就是感知当下,要觉知生命中伟大的眼前力量,否则只会留下惘然的追忆以及无尽的迷思。我以为这是本诗的主旨。在诗中诗人就是不直白地告诉你这个深刻的道理,而是让你去悟去思。梁启超说《锦瑟》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岀来。但我觉得他美,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认为梁氏说的这种美是此诗的通体之美,其神秘美就是觉知当下的禅意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首好诗,当然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基于这个想法,我试译如下:精美之瑟无端端地多到五十弦,可是它的每一弦每一柱都在迷思它的美好年华。这迷思就如庄周梦蝶一样迷乱,我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我?这迷思也像望帝一样执迷,死了还把春心托给杜鹃。(人在执迷中是很难醒悟的,也是难以自拔的),就像沧海的鲛人之珠只有在月明之时,才能看到它原来是泣泪而成,也如蓝田玉一样只有在阳光暖和之时,才能看到它渺生轻烟。此种在美好华年发生的迷思之情,可以期待日后会不断地追忆它。然而身处其中是无法当下感知的。是迷糊不清,怅然若失和一片迷惘的。
  千年来对锦瑟一诗诸多解读,同样也离不开在“华年”这一时间维度上的展开。然后人往往身处其境,不能感知其美,缺乏觉知当下的力量,当时过境迁时却又迷思在追忆中。这就是人性。比如一个人想真正觉知大自然的美,壮观和神性,那么当下觉知是必须的,当你在明朗的夜晚凝视无垠的天空,而惊惧于它绝对的宁静,深邃和浩瀚时,那说明你的当下感知已经临下,虽然只有短短几秒钟,那一份美和神性就在那里了。反之,如你心智被困,杂念涌起,或背负包袱,同样仰视苍穹,你就会视而不见,觉察不到这份美,日后每每忆及此事留给你的只有懊悔惘然的心结。有一个大哲人说:真正的认识来自于那个事物的不在场或不存在或已消失。正如失恋了才知道什么是真爱情,而恋爱中又往往漫不经心,毫无当下觉知,事后却惘然不已!诗中“待”字的过去未来式恰好能表达此种哲理,诗人深切地表达了因为没有把握过去的当下和觉知过去的当下美,而使自己目前陷落在追思的迷惘中。从另一层面诗人也传递另一语境:只有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人是以痛苦和遗憾为代价获得真理的。我认为《锦瑟》仅用句解或章解来理解是不够的,也是不完整的,要把控其通体之美,深得其弦外之音,从这个意义上《锦瑟》是首禅诗。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