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重返孝感飞机场

(2012-03-21 18:39:03)
标签:

七律

文化

历史

时评

分类: 茂森林9诗词集










                     七律重返孝感飞机场。作者茂森林。 

 

 

 

            飞行万里几多旋,浩渺云霞伴盛年。

        那日艰难曾砺剑,今天富贵又耕田。

        沧桑荡漾明珠料,日月辉煌宝玉颜

        晚景人生千岭翠,诗文数卷写缠绵。

 

 

 

 

七律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人在天涯回头望

 

晚唐诗人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附,两位朋友的有关诗文:

接下来,一位朋友写道:

    我非常喜欢李商隐的这首爱诗,它让人乐道喜吟。《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蓝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喻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和意象的组合,创造一种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传达出真挚浓烈又幽微隐曲的情感。

 

 

     一位署名雪笛的网友写的评论:

    这首诗(按李商隐的《锦瑟》——引者)与英国诗人济慈的《夜莺颂》:

        这是幻影,还是梦痕?

        歌声已经杳逝,我在昏睡还是清醒?

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首诗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到目前为止沒人能解。

紧接着,另一位朋友:一看“没人能解”这个话,觉有点奇怪。因为在我的印象,不论是以前初读此诗,还是后来常常吟诵,反正从来就没感到有理解的障碍。于是我在雪笛的评后面,不假思索地写了好几条回复和评论的文字。我写道:

    以我个人读李商隐此诗的感受,觉得诗人在开篇所表达的——因看见锦瑟之五十弦,而惊悟自己也恰巧是年届五旬的垂暮之人了,便情不自禁地从锦瑟的每一弦每一柱里,意识流般回顾起自己已逝的青春年华乃至一生的命运遭际。我认为这便是该诗的主题。而紧接的“梦迷蝴蝶”、“心托杜鹃”、“明珠有泪”、“暖玉生烟”之类,则是诗人并不直接描写(所谓“白描”),仅借助于古代诸多典故和意象,来委婉含蓄地渲染、感叹自己曾经的梦幻、爱情、追求等等。如此而已。

    所以,不久前我曾借李商隐这首《锦瑟》的开句作为起兴,写了一首七律: 

        休言锦瑟几多弦,花甲古稀是盛年。

        早逝青春回亮色,迟来鹤发近童颜。

        身心不往老衰去,灵智翻从少壮还。

        自信人生逾百载,中流击水岂三千!

    我这首歪诗,自然不能跟唐代的大师级诗人李商隐的名篇相提并论但我在构思写作时,的确对李商隐的“锦瑟”意象唱了一点反调,或曰“反其意而咏之”,则是真的。

    古人云:“诗无达诂。”我个人的以上理解,纯属信口开河。尚望博主、雪笛和其他网友不吝赐教。

写出以上文字之后,我翻书查了一下。果然在前人的一些诗注和解读中,颇多关于此诗难解的说法。最典型的,莫过于近人梁启超的一段议论他所著《饮冰室文集》的一篇文章曾写道:“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梁任公这段话,如果理解成是在极言李商隐诗歌含蓄朦胧之美,是没有错的。不过,他说把此诗“拆开来一句一句解释文义也解不出来”,却未免夸张太过。堪称洪才河泻、逸藻云翔的任公先生,何至于此?所以旧时文人的某些夸饰之辞,不可尽信

当然,话又说回来。别说是相对晦涩一点的小李杜之诗,就是大李杜,抑或号称作诗“老妪能解”的白居易,若是要求把他们那些脍炙人口的每一首诗、甚至每一句诗的具体所指——即所谓“本事”之类——全都稽考得一清二楚,那也是万万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去做到的。

这和读诗、解诗、注诗的人各有大同小异的理解,或是个别情况下会有迥然而异的理解,是并不矛盾的。所谓“诗无达诂”之说,便是根植于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诗歌审美现象。

好了,先将这点信口开河的感想贴出来,聊作抛砖引玉的话题。至于对“恶鬼”、“霸王”之句的闲聊,就留待下回分解吧。

邓遂夫,2012年3月19日0:51:28于释梦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这首诗,历史上记载,有八十四人对此作解读,经分类约有十四种说法:一是令狐青衣说;二是咏瑟说;三是调和以上两说;四是咏瑟起心自伤身世说;五是情诗说;六是悼亡诗说;七是自伤身世说;八是自伤兼悼亡说;九是令狐恩怨说;十是诗集之序说;十一是伤唐祚说;十二是寄托君臣朋友说;十三是情场忏悔说;十四是无解。

  这十四种表达都有道理,然而这些道理的背后蕴藏着一个更深的,普遍的,离不开的大道理,那就是感知当下,要觉知生命中伟大的眼前力量,否则只会留下惘然的追忆以及无尽的迷思。我以为这是本诗的主旨。在诗中诗人就是不直白地告诉你这个深刻的道理,而是让你去悟去思。梁启超说《锦瑟》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岀来。但我觉得他美,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认为梁氏说的这种美是此诗的通体之美,其神秘美就是觉知当下的禅意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首好诗,当然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基于这个想法,我试译如下:精美之瑟无端端地多到五十弦,可是它的每一弦每一柱都在迷思它的美好年华。这迷思就如庄周梦蝶一样迷乱,我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我?这迷思也像望帝一样执迷,死了还把春心托给杜鹃。(人在执迷中是很难醒悟的,也是难以自拔的),就像沧海的鲛人之珠只有在月明之时,才能看到它原来是泣泪而成,也如蓝田玉一样只有在阳光暖和之时,才能看到它渺生轻烟。此种在美好华年发生的迷思之情,可以期待日后会不断地追忆它。然而身处其中是无法当下感知的。是迷糊不清,怅然若失和一片迷惘的。

  千年来对锦瑟一诗诸多解读,同样也离不开在“华年”这一时间维度上的展开。然后人往往身处其境,不能感知其美,缺乏觉知当下的力量,当时过境迁时却又迷思在追忆中。这就是人性。比如一个人想真正觉知大自然的美,壮观和神性,那么当下觉知是必须的,当你在明朗的夜晚凝视无垠的天空,而惊惧于它绝对的宁静,深邃和浩瀚时,那说明你的当下感知已经临下,虽然只有短短几秒钟,那一份美和神性就在那里了。反之,如你心智被困,杂念涌起,或背负包袱,同样仰视苍穹,你就会视而不见,觉察不到这份美,日后每每忆及此事留给你的只有懊悔惘然的心结。有一个大哲人说:真正的认识来自于那个事物的不在场或不存在或已消失。正如失恋了才知道什么是真爱情,而恋爱中又往往漫不经心,毫无当下觉知,事后却惘然不已!诗中“待”字的过去未来式恰好能表达此种哲理,诗人深切地表达了因为没有把握过去的当下和觉知过去的当下美,而使自己目前陷落在追思的迷惘中。从另一层面诗人也传递另一语境:只有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人是以痛苦和遗憾为代价获得真理的。我认为《锦瑟》仅用句解或章解来理解是不够的,也是不完整的,要把控其通体之美,深得其弦外之音,从这个意义上《锦瑟》是首禅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