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吃什么

(2012-02-23 07:10:15)
标签:

考古学

青铜器

古陶瓷

摄影

旅游

七律

娱乐

校园

杂谈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吃什么

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吃什么

 

    近期,美国《考古》杂志2012年第一期(1至2月第65卷)评选出了2011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其中第七大考古发现是:中国的古老美食!接下来,美国《考古》杂志介绍,在位于中国新疆,陕西的两座墓葬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令人感兴趣的食物,它们作为陪葬品被很好地保存在青铜器和陶罐中!具体来说,它们是:考古学家在新疆苏贝希墓发现的保存完好的距今2400年的面条,在陕西一处战国墓里发现的距今2000年的狗骨汤。

  2000多年前,人们吃什么?这是许多当代人想知道的一件事。而今,考古学家分别在两个古墓里发现了骨头汤和面条,骨头汤在青铜器中,面条在陶罐里,保存完好。考古专家告诉我们,中国古代人,在2000多年前,就有相当好的美食!如今,在中国各地,狗肉美食店,比比皆是,狗骨头汤至今仍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经分析研究,有关专家学者已经破解了古代面条的奥秘,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可以复制这种面条,让当代人体验一下古人的饭食。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古代面条:

  苏贝希遗址的面条

  苏贝希遗址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苏贝希村南3公里的火焰山腹地,吐峪沟河的西岸。1980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地区文管所清理了这里的8座墓葬。1985年1月,50多座墓葬被盗后,吐鲁番地区文管所多次对文物进行采集整理,之后通过调查发现了苏贝希遗址和1、2号墓地,并在1号墓地出土了面条等食物。1991年冬修建公路时,又发现了3号墓地,在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出土了颖果等食物。

  经碳14测年标本检测,苏贝希遗址、墓地及文物的年代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据主持苏贝希遗址发掘工作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吕恩国介绍,新疆吐鲁番地区降水稀少,气候极为干燥,所以考古遗址中的许多植物遗存往往由于迅速干燥脱水而得以较好地保存。

  中国科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蒋洪恩副教授等学者,选取了苏贝希遗址中出土的部分面条遗存和3块点心遗存,还有部分颖果遗存,进行了植物遗存鉴定、淀粉粒和植硅体的提取及分析,并对黍类食物进行了系统的煮、蒸、烤等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苏贝希遗址出土的面条和点心是由黍磨碎后制成的。模拟实验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面条遗存曾经水煮,颖果遗存为一钵自然风干的黍粥,而点心系烤制而成。

  著名科技考古专家王昌燧教授认为,该项研究结果“为探讨2000多年前吐鲁番地区先民的生计方式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也将为今后同类样品的研究建立较好的分析流程”。

  面条改写历史

  在苏贝希遗址发现了面条后,2002年,考古人员在青海省喇家遗址又一次发现了面条。经多方鉴定,最终确定青海省喇家遗址发现的面条成分为黍和粟(即谷子)的混合制品,年代为4000年前,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面条。

  中国科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蒋洪恩副教授等人认为,新疆苏贝希遗址出土的面条证实了中国面条的历史要比早期文献的记载早得多,而且面条已呈长条形而非面片之类的形态。由此可见,早期文献考证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而从研究结果来看,苏贝希遗址出土的面条原料仅为黍一种,而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原料为黍和粟混合制作而成。喇家遗址和苏贝希遗址面条食物的出土为农业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改写了面条起源时间的历史。

  黍、粟均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小麦、大麦则最先在西亚栽培,这些农作物在新疆吐鲁番许多墓地都有发现,表明该地区应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它对推动东西方农作物的传播功不可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