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人物故事图论证

标签:
古瓷器元青花七律梅瓶武汉神农架松柏镇鬼谷子肖何杂谈 |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
到了明朝,戏剧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元杂剧,如,昆山腔,也叫昆曲!汤显祖的《牡丹亭》,使昆曲赢得了“雅”的名声。当时的扬州戏剧界,昆曲一枝独秀,昆腔叫雅部,其他的各地剧种统称花部,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汉调。这些剧种,是各地盐商从老家带到北京的家乡戏(江西、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花部最显著的特点就一个“俗”字。元代的景德镇,靠近农村,当时的景德镇人组成的剧团,唱的也是元杂剧,但唱功、服装较差,叫草台班子。他们的花部脚色,以旦丑为重,武小生,大花面次之。丑以科诨见长,闻者愉悦倾倒!据研究,当时的景德镇民间画家,喜欢将百姓喜闻乐见的剧情,绘制成画,而景德镇瓷窑的画家,又将这种画,用青料绘制到部分瓷坯上,接下来,烧制成瓷器。
在元代,景德镇剧团里的演员,以旦、丑为主,特别是武丑。丑行表演的特色,就是活跃气氛,其中,以插科打诨最受欢迎。这种戏里,女主角必然要一个丑角做配角。这种结构形式,在当时的戏剧曲艺界,是普遍存在!为了吸引观众,演员再唱些通俗的、发噱的、刺激的,这,就是当时的好戏。当时,草台班子无戏不丑旦,无丑旦不成戏。看戏看丑旦,成为当时的潮流。当年,戏曲表演深入到了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丑旦科诨调侃的戏言,深入人心、百姓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这,就是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的群众基础。所以,现在的专家学者说,元青花有鬼谷子下山图,有肖何月下追韩信图,等等,这些,是有根据的!下图,是元代书籍中有关鬼谷子下山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