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釉,识别古代瓷器的主要内容

标签:
古代瓷器釉色龙门飞甲金陵十三钗火车票鸿门宴降温房贷七律杂谈 |
分类: 茂森林9古玩收藏文学作品集 |
新瓷器上最刺眼的东西是“火光”,换句话说,就是它釉面的光很亮!相反,古代瓷器上,釉面的光是柔和的,这种柔和,是长年累月的时间造成的,理所当然,会让人产生一种年代感!这种道理,简单扼要,但是,往往被人忽视:它是识别瓷器的主要内容!而且,这种主要的识别方法,简单易行!当然,有的仿制瓷器,釉面暗淡无光,是因为,仿制者在新瓷器上做旧了!识别方法是,用手摸,这种仿制品的釉面不滑溜,发涩!如果仿制者在瓷器上做旧太过分了,就在釉面表现出:暗淡无光!真正的古代瓷器,釉面有柔和的光,用手摸,釉面是滑溜的。
古陶瓷来源不外乎三种:
(1)传世瓷器,就是那些代代相传的,没有入过土的,或者是曾经长期传世,后来才入土陪葬的,或者是很早出土了,又经过几代传下来的。
(2)出土瓷器,无论是窖藏、窑址、墓葬还是遗址,反正是在土下挖出来的。
(3)海捞瓷器,也就是出水的,像前几年安徽至河南段大运河河道改造、兴修水利或者是疏通河道出来的,或海里打捞出水的瓷器。
这三种来源的古陶瓷,必然在瓷器的釉面,留有相关痕迹。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掌握这些痕迹的特点,当掌握了这些痕迹的主要特征以后,再对古代瓷器的胎、釉的特色,款识、工艺、绘画风格、用料和窑口特点有研究,综合考察,一个事半功倍的鉴定的捷径,就可为人们所掌握。
传世瓷器釉面的痕迹
不同传世文物经历的磨难不一样,它所走过的历程不一样,在釉面遗留下来的痕迹也不一样,笔者通称其为传世过程中的使用痕迹。
以盘、碗的使用痕迹为例,因为盘和碗总是要叠压在一起放置的,所以就必然会产生瓷器与瓷器摩擦的痕迹。瓶和罐的使用痕迹和盘碗相比,釉面磨痕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口沿或体表部最易磨损的地方。通过对使用痕迹的辨识,我们能够找出它的规律用来区别后期仿品人为做出来的“使用痕迹”,这样就将痕迹鉴定方法量化了。比如说,盘或碗,无论它的底足多么光滑,由于叠压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磨损程度自然而然会加重。大家都观察到,古代瓷器的釉每个时期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釉面和底足不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有凹凸不平的现象。因为它是纯手工产品,在烧造过程中它会产生水分的烧失,胎子的烧结,都会存在一个收缩比。而由于凹凸不平,瓷器的磨损程度也会随之不同,凸出来的部分磨损会多一些,凹进去的部分磨损会少一点甚至没有,也就是说磨损程度是自然形成的。
而瓷器釉面仿造的磨损是如何形成的呢?民国以来,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一件瓷器的打磨方式是用一块麂皮慢慢地去擦,主要为了擦掉瓷器上最刺眼的“火光”,只要瓷器上的光柔和了,就会产生一种年代感。鉴别这种人工打磨,可通过肉眼或放大镜,在光线合适的情况下就能够发现,瓷器釉面有均匀的、相同规律的摩擦痕迹,这种摩擦痕迹是与自然磨痕不同的。现在去光的方法就很多了,有时候一件瓷器,尤其是瓶和罐,先用手摸,感觉非常涩不是很光滑,有的局部地方更涩,是由于瓷器经过药物处理,酸性药物侵蚀到釉面里面去,破坏了瓷器釉面的玻璃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釉面产生出一种发涩的感觉,也就是其玻璃化的瓷面受到了损害。而真正的古代传世瓷器,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光泽,用手抚摸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涩的感觉,而是非常光滑的。再如,做旧者制造盘和碗叠加的“磨损”,就用电动工具加上一个布轮,这时候你会发现,这样制作出来的“磨损”不只是磨掉了瓷器的光,同时也把釉的表面都磨下去一层。现在,仿制者做假也好,做旧也好,有一个问题被他们忽视了,或者说是无能为力了,这就是釉面,该磨损的地方不磨损,不该磨损的地方磨损了,或者是该磨损的地方磨损了,不该磨损的地方也磨损了。再用罐子举例,罐子的肩部和腹部是凸出来的,是一个半球状的,在腹部下面势必要往回收一点,那么收的部分的磨损程度肯定要比凸出部分的磨损程度要小得多。如果一个罐的肩部有磨损,腹部有磨损,下收部位磨损得更严重,这种磨损就不正常,就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