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代苏东坡到黄州时的城区遗址

(2011-11-25 15:19:35)
标签:

宋代

苏东坡

黄州

遗址

杂谈

分类: 茂森林9散文集

宋代苏东坡到黄州时的城区遗址

宋代苏东坡到黄州时的城区遗址

    为了确定宋代苏东坡谪居黄州时的城区遗址的地理位置、城址的范围、建筑与废弃年代,受黄州区人民政府的委托,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局安排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黄冈市博物馆、黄州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1年6月15至 7月16日对黄州宋城遗址,进行了专题考古调查、考古钻探和考古试掘工作。本次专题考古钻探、考古试掘工作,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俊英任领队,历时30天,田野调查面积达500万平方米。
  通过田野考古与专题研究,初步探明了黄州宋城城墙分布的基本状况,找到了确定黄州宋城城墙年代的实物依据,了解了黄州宋城城墙构筑的局部特征;本次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的结果,支持黄州宋城故址,主要在今黄州青砖湖社区范围的判断。下面介绍此次专题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并结合历史文献,对相关结论进行论证。

  一、考古方案设计
  在实施田野考古业务之前,本专题田野考古课题组,认真研读了有关宋明时期黄州城地理位置变迁的文献资料,反复酝酿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的方案,精心设计了具体的工作方法与步骤,主要内容如下:
  1、今黄州城区的整体地貌特征与人文环境的考察;
  2、城周围地貌特征与人文环境的考察;
  3、城垣的形状四至及范围的考察;
  4、城垣缺口的形状、宽度与城门的关系的考察;
  5、护城濠沟遗迹的地面形状、流向及现存地面的宽度的考察;
  6、城内文化堆积与当时建筑遗迹分布状况的考察;
  7、城外墓葬与遗迹的分布状况的考察;
  8、城址的始建、使用、废弃年代的分析;
  9、黄州城区内以汉川门城墙、胜利南村城墙、市幼儿园城墙地段为代表的砖砌城墙的考察,特别是其城垣堆积、建筑年代、分布范围的考察;
  10.宋代黄州城与明代黄州城之关系的考察。

  二、考古调查发现
  黄冈市城区位于长江干流北岸的冲击平原上,东、北部为低矮的岗地与丘陵,并散布有零星湖泊,最大的湖泊是白潭湖、余家潭湖、蔡家潭湖。西、南部被长江环抱,地势平展开阔。
  考古调查发现,今黄冈市城区及其附近,分布有三座古城遗址-东周禹王城、宋代黄州城、明清黄州城。
  黄州禹王城:禹王城在今黄冈市城区北部约5公里处,以禹王城遗址为中心4至1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汪家冲古墓群、国山古墓群、韦家凉亭古墓群、樊家湾古墓群,李家咀古墓群、龙王山古墓群、埂子地墓群,这批墓群的年代跨度在东周至汉代(关于禹王城的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本次从略)。

   黄冈市城区地理环境

    宋代黄州城:宋代黄州城的调查,是根据上述方案的规划设计进行的。宋代黄州城在明清城的东南部。
  在考古调查期间,课题组根据上述规划步骤,研读了日军测绘,标注有黄州禹王城、明清黄州城的昭和六年(1917年)1/10000地图,中华民国52年(1963年)美国U-2飞机拍摄、保存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的1/8000航片,从本地区的航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三座城址的城垣。
  实施考古调查的第一步是,根据地图、航片提供的线索,寻找凸现在地面的城垣和凹现于垣外的护城濠遗迹,再沿着城垣查明城垣拐角,城垣缺口与城门的关系;第二步是在明了城垣走向及保存状况的基础上,用探铲对城垣、城垣缺口、护城濠、城内地层堆积进行钻探确认;第三步是选择城垣的东南拐角对城垣进行解剖,解决城垣的结构与始建废弃年代。
  此外,课题组研读了黄州本地文史工作者对宋代黄州城与明清黄州城地理位置的各类考证文章,将各类考证文章的内容,与考古调查资料进行反复验证与整合,为探明宋代黄州城的位置提供了帮助。

    考古调查表明,在黄州青砖湖社区辖地范围内,发现有十分清楚的暴露在地面的夯土城垣。虽然整座城址被现代建筑覆压,城垣历经千余年大自然剥蚀和近现代人为的损毁,但仍有部分城垣凸显地面,城址形状清晰可见。城址的北垣、南垣和东垣保存较好、西垣地面只见北段残垣。城址的北垣抵八一路,南垣至西湖一路,东垣紧邻青砖湖路,西垣在沿江路以东,紧邻黄冈中学老校区体育场。从整体地形观察,城内地表略高于城外地表2-5米。
  北垣顶面呈龟背状弧形。长1300、宽30-40、残存高度约高于地表1-5米;南垣内外壁呈较陡的斜坡状,顶面较平,横剖面呈梯形。南垣呈〉形,东段长450、西段长650、宽28-35、高1-6米;东垣是保存最好的一段城垣,城垣横剖面呈梯形,长660,顶面宽约25米、底宽约30、顶面约高于城内地面2-3、高于城外地面12.6米;西垣是保存最差的一段城垣,地面城垣大多已毁,只北段保留有100余米残垣。西垣长约1100、残宽约20、残高1-2米。由于南垣呈〉形,南垣东段与东垣之交呈切角,而形成城垣共有5个拐角。城垣的夹角角度分别为:东北角100°,东南角126°,南垣角136°,西南角102°,西北角90°。北城垣有2个缺口,东城垣有2个缺口,南城垣有2个缺口,西垣损毁严重,城垣缺口不明。城垣平面形状大体呈正方形,面积约1.1平方公里。考古调查发现的城址遗迹与台湾1963年拍摄的航片上的城址影像形状完全吻合。
  
黄州宋城垣平面示意

     明清黄州城:明清黄州城在今黄冈市区靠长江干流部位,现存的黄州古城墙遗址,东北角在市体育局西大门(原行署院区东北角、现市政府大门东侧的坡地),西北角在汉川门,东南角在胜利南村南段,西南角在沙街(原赤壁电影院附近)。目前,只有汉川门、胜利南村地段城墙保存较为完好,市幼儿园至原行署院区东北角段仅留存了部分残垣断壁。据史料记载,明清黄州城是洪武元年(1368年),黄州府指挥黄荣在地势相对较高的赤壁山南麓修筑的,历时17年建成。城内面积约1.42平方公里。


  课题组先后到保存较好的黄州古城墙的汉川门地段和胜利南村地段,进行了实地踏勘,在胜利南村古城墙地段,恰逢黄州胜利南村旧城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工程施工将明、清城东垣南段外壁用机械挖开,形成一个深10余米、长200余米的剖面,地层堆积清晰可见。明、清城垣直接建在南北向长条形岗岭的生土之上,先用长方形青砖砌出墙体的内外壁,然后在砖墙内填土,城墙填土未经夯筑,包含有六朝的青灰砖碎块、明代青花瓷片和灰陶布纹瓦片。其下没有发现早于明城的城垣踪迹。课题组看到,城墙填土内包含的遗物为明代的青花瓷片等遗物,证实城垣的始建年代早不过明代。
  与此同时,课题组调阅了黄冈市博物馆1997年的考古档案资料,1997年黄冈市博物馆对黄州古城墙的汉川门地段,进行过考古清理,在汉川门地段左侧的城墙墙基下,约1.5米的部位,发现有宋代的瓷片堆积,但地层混乱,没有发现城墙的夯土堆积,这些资料至多说明,黄州古城墙的汉川门地段,是在宋代的生活堆积层上建筑的。
  考古调查资料显示,明清黄州城的始建年代,没有超出明代,史料中关于黄州古城始建于洪武年间的记载,考古调查资料与考古档案资料,都是相互支持、呼应的。
  禹王城南垣至明清城北垣3240米,明清城南垣至宋城北垣90-153米,明清城内中心点至宋城中心点1134米。以宋城和明清城为中心3至5公里范围内,分布有湖心路古墓群、红砂咀古墓群、珠明山墓群、桐梓岗墓群、花园墓群、路口墓群等,这批墓葬的年代跨度在宋至明代。

  三、考古钻探验证
  考古钻探是为了证实调查发现的城垣遗迹,沿城垣选择不同地点打了竖孔和横斜探孔,竖孔是在城垣的顶部地表向下穿透城垣,直至生土,横孔是在城垣内外坡的底部斜向打孔,寻找并确定城垣夯土。钻探发现城垣自上而下的地层堆积可分为四层:

    第1层:近现代堆积,以浅灰黑土为主,夹杂黄、褐色土块,较杂乱,质地松软。包含有大量红砖砖渣,塑料制品。厚约0.10-0.50米。
  第2层:明清堆积,深灰色土,质地较软。包含有明清时期的白色红花瓷片和青花瓷片。厚0.10-0.30米。
  第3层:南宋砖土混筑堆积。灰黄色土,土质紧密,包含有大量南宋时期的长方形青砖碎块,此层应是南宋修筑城垣形成的堆积。厚0.10-0.50米。
  第4层:北宋夯筑城垣。以黄土为主色调并夹杂有灰、褐、黑色的城垣夯土,夯土土质坚硬,有明显的挤压面。厚约2.0-4.0米。其下为灰褐色生土。
  钻探还发现,不同段位的城垣地层堆积各不相同,如第3层主要出现在南垣和西垣,东垣不见第3层,第2层也只出现在局部,多数地段第1层下就见北宋城垣夯土。
  为了寻找城门遗迹,在探城垣的同时还对城垣上的缺口进行了钻探。城垣上明显的6个缺口,经钻探疑似城门遗迹的有北垣东端缺口,东垣南端缺口和南垣拐角东部缺口。西垣在地面城垣遗迹破坏严重,无法寻找缺口数量与城门。需要说明的是城垣的缺口都被混凝土与房屋覆压,探铲无法下钻,对城垣缺口的钻探是选择房前屋后能探下去的空间探了1-2孔,因此,对于城门的形状与结构、长度与宽度,路面与路土都无法作出判断。
  从地图与航片上观察,城垣外有绕垣一周的带状低洼地,宽度30-40米。据当地60多岁的老人介绍,1970年以前,城垣与护城濠十分明显,犹其以东、西、南垣外濠沟最宽,有人称之为湖。1970年以后,由于黄冈市城区的发展扩建,城濠全被填平后兴建了楼房和街道,今天的青砖湖路就是填平了东垣外护城濠而形成的街道。为了确定护城濠的宽度、深度和地层堆积状况,在濠沟范围内选点(因全被混凝土和楼房建筑覆盖,很难寻找到下探部位)进行了钻探,濠沟内的地层可分为3层,第1层为近现代堆积,厚约2米,第2层为明清堆积,厚约0.2-1.0米,明清堆积层下为浅灰色淤泥,见到灰色淤泥层后探铲无法取出土样,无法下探。但由此可确证城垣外的低洼地是护城濠遗迹。
  从地理位置与环境的角度观察,宋城护城濠的功能有四:一是解决建筑城垣用土,就地取土既可以节省费用开支,又可以减少用工;二是为了城址的安全与军事防御,黄州自古扼长江中下游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护城濠与城垣相得益彰,从水上陆地构成双重军事防御体系;三是解决城址的排水问题,一座城址的兴建,首先考虑的是排水问题,防止洪涝自然灾害的发生,保障城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四是交通运输功能,城址西部紧邻长江,护城濠与长江相通,形成天然的黄金水道。
  城内地层堆积可分为三层。第1层是近现代堆积,土色浅灰,土质松软。厚约0.2-0.5米。第2层为明清堆积,土色灰黄,土质略粘。厚约0.1-0.4米;第3层属宋元堆积,土色深灰,土质略硬,厚约0.5米,宋代堆积层下是灰褐色生土。
  在城内东南部发现一座夯土建筑遗迹,台基夯土厚2-2.5、东西长约45、南北宽约30米。台基夯土及包含物与城垣夯土结构包含物相同,证明夯土建筑遗迹形成于宋代。

四、考古发掘证实
  为了解决城址的修建、使用与废弃年代,了解宋代城垣的结构,验证对城址的钻探结论,我们在城垣的东南拐角(定惠院209-211号民房门前东则)开了一条2×6米,编号T1的试掘探沟,探沟内的地层堆积层次清晰,各层内包含的遗物年代清楚,为我们解读城址的筑建、使用、废弃年代提供了证据。下面以北壁剖面为例,介绍T1的地层堆积(图三)。
  第1层:现代堆积层。黑灰土,质地松散。包含物有红砖、白色瓷片、油粘。厚、0.08-0.52米。
  第2层:明清堆积层。黄色土,土质较硬,局部有挤压面。包含有青花白色瓷片、灰陶和红陶瓦片。此层分布在探方的西部,从包含遗物的时代来看,应为明、清以来破坏城垣形成的堆积。厚0.4-0.3、深0.08-0.52米。

    第3层:宋代城垣夯土。以红黄色土为主,夹杂有灰、黑、白土。为人工堆积填土,经夯打,有明显的挤压面。不同土色的夯层结构十分清晰,剥离出有明显的夯层面,夯层较平,层面上有明显的圆形夯窝,夯窝直径约0.06-0.07米(图五)。第3层内亦可细分为3a-3t若干不同的夯层,夯层厚0.05-0.20米(图四)。
  城垣夯土内包含的遗物有六朝时期的夹砂红陶擂钵、青灰砖碎块,唐代的灰色釉陶罐,宋代饼形实足青白釉碗残片、白胎青灰釉瓷片等遗物(图六,1)。第3层厚1.98-4.00、深0.20-0.52米。此层下是褐灰色生土。T1内的城垣夯土还有1.40米未发掘,铲探得知其下堆积与发掘夯土结构的相同,城垣夯土叠压在褐灰色生土之上。城垣夯土内最早的包含物为六朝,最晚的包含物是宋代,城垣夯土内出土的遗物,已把城垣的下限年代卡定(图六,2)。
  在配合黄冈市城区建设过程中,黄州区博物馆还在城郊调查和发掘过一批宋代墓葬和遗迹。1998年,在东垣外青砖湖社区书记陈言生房基上发现一座宋墓,墓内出土有瓷器、铜钱、铜镜。铜钱上有明确年号最早的是“开元通宝”,最晚的是“宣和通宝”。铜镜为带长方形柄的棱形镜,可以看清“湖州…铜照子”等铭文。可以确定墓葬的时代为宋代晚期。城外宋墓应是宋城居民故后的埋葬,与城址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在工作中,我们还见到当地居民在南城垣东段挖出的1.5×3米、深3米的三个长方形探坑,坑壁剖面地层十分清晰,第1层为现代堆积,第2层为明清堆积,第3层为南宋堆积,此层内出土了较多的南宋青灰色陶砖。第4层为北宋黄色城垣夯土。我们还见到了此前在宋城遗址采集和发掘出土的“防江军窑城砖”。据宋史卷41《理宗纪》:(宝庆二年十月)“甲戌(任)赵范江东提形兼知池州、节制防江水步兵、池州都统司军马”。宋史卷413《赵善湘传》:“绍定元年以创防江军、宁淮军······。”创防江军应该是在绍定元年以前。防江军是南宋为了抵抗金元入侵在沿江城市成立的一支特殊军队。“防江军窑城砖”应为南宋修筑加固城垣专门烧制的城防用砖。“防江军窑城砖”的出现更进一步证实宋代黄州城在南宋进行过加固维修。
  
五、结 论
  近几年来,黄冈市的文史研究者根据文献记载,围绕苏东坡在黄州活动的遗迹对宋城的位置进行了考证,但各有所论,而争论的焦点是宋城、明清城的地理位置。一种观点认为,宋城、明清城是分别建在不同地点的两座城址,明城没有沿用宋城;另一种观点认为,明清城建在宋城基础上,宋城在明清城范围内。
  有关文献对宋代黄州城与明清黄州城地理位置早有明确记载,《明史·地理志》:“黄州府治南有故城,洪武初迁于今治”。明弘治(1501年)《黄州府志》载:“本府城宋元时在今城南二里许,西临大江,东傍湖泊,水涨湮没”。康熙十四年刻印本《黄州府志》载:“郡城黄冈附郭宋元遗筑在今城南二里许”。乾隆十四年刻印本《黄州府志.》载:“黄州府城黄冈附郭宋元遗筑在今城南二里许”。清朝黄州知府黄益杰在《重修黄州府城碑记》:“宋元城,旧址在今城南二里许”。光绪十年刻印本《黄州府志》上册载:“黄州府城宋元遗址在今城南二里许,西临大江,东傍湖泊,水涨湮没。”1986年出版的《黄冈县志》亦认为:“宋初又徙州治于今黄州城东南二里许之江滨,西以江为固,其他三隅各有垣壁,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始筑今之黄州城。”
  上述文献至少给了我们这样几条信息:1.《明史·地理志》和明弘治《黄州府志》成书距北宋早期虽有五百年,但相去不远,记载应真实可信。2.宋代黄州城与明清黄州城分别建在两个地点,宋元城在明清城南二里许;3.明代废宋城另建的新城,因水患之故,新城迁移到宋城西北地势较高的岗地;4.这些文献记载始于明代,其后的文献都沿袭了明代记载,应真实可靠,不会有误。

    田野考古取得的信息资料与文献记载完全相合。宋城的建筑材料、建筑方法、城垣内的包含物与明清城垣的截然不同。宋城用土筑城垣,填土分层夯筑,夯层很薄,夯窝清晰,最晚的包含物为宋代,证明城址始建于宋代。
  从我国城垣使用建筑材料发展演变的过程,可以从中获得对黄州宋城、明城年代判定的启示。我国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东汉城垣都是用土夯筑城垣,最早的土坯砖出现在屈家岭文化时期,湖北应城门板湾清理出屈家岭文化时期完整的土坯砖砌房,山东临淄桐林龙山文化发现有土坯砖砌成的圆形房子。我国的陶砖出现于战国时期,在战国和秦代遗址中,出土有方砖和长方形小陶砖和陶空心砖,西汉宫室普遍使用砖铺地。从东汉起,陶砖在民间广泛使用,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载,“东汉时期使用砖修筑城墙”,但迄今还没有发现东汉用砖建城的实例。用陶砖建城垣始见东晋末年石头城(南京)加砖累甓,隋唐洛阳城外郭城用土夯筑,宫城垣内外砌砖,墙内填土夯筑。江苏扬州唐罗城南垣城门及瓮城用灰色陶砖包砌,清理出残留砖十六层,并采取逐层向上内收的“露龈造”式样叠砌。
  黄州明清城与荆州明清城时代性质相同,建筑方法与建筑材料相似。荆州城已发掘解剖了南城垣东端,东汉、两晋、隋、唐都是土筑城垣,到了北宋才取隋唐墓砖筑城垣,五代为砖土混筑城墙,是砖城垣的雏形,未见北宋城垣砖,南宋至元末用小砖垒砌,明清用长方形大砖砌城垣。城垣剖面记载了东汉至清代城垣的建筑材料演进过程,证实了荆州城墙是中国现存延续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演变为砖城的唯一古城墙。由此可见,我国用烧制陶砖建筑城垣始于南宋。黄州宋城用土夯筑城垣、明清城用陶砖砌城垣完全符合我国城垣用材发展演进的道路。
  综上所述,课题组认为,宋代黄州城主要在今黄冈市城区青砖湖社区辖地内,北宋时期的城垣用土夯筑,南宋城垣用陶砖维修加固。明清黄州城在宋代黄州城西北隅,城垣用陶砖砌成,两城的地理位置与《明史·地理志》,弘治《黄州府志》等文献记截相符。这是本次对宋代黄州城进行专题田野考古调查、钻探与发掘工作后得出的结论。
  纵的历史,横的现实,组成时代的坐标,无数个坐标点连成前进的航线,指向未来。宋代黄州城地理位置的确定,对于今后做好宋城的保护,利用宋城发掘东坡文化、弘扬东坡精神,做好宋城与东坡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切实为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服务,把黄冈城区建设成为东坡文化名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