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青花瓷器,稀罕,难得,珍贵文物,价值连城!因此,现在仿制品多,鱼目混珠!它的釉,它的青花料都有三种以上,但是,它的胎土只有一种:麻仓土!经多年收藏实践,经多次受骗上当后,我现在比较成熟了!现在,谦虚地说,在收藏到了几十件实实在在的元青花瓷器的基础上,我天天观看揣摩它们,自己觉得,对元青花的麻仓土,有一点发言权!
明代王宗沐的《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说:这种土,出自新正都,麻仓山,那里的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土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一百斤中能淘净泥五十斤,曝干了,是四十斤。
《江西省大志·陶书》中记载:麻仓在新正都,即今景德镇东埠地区以东,高岭山东北,至今,麻仓尚保留明代的名称。专家证实,麻仓土矿洞遗迹的走向,与花岗岩风化脉走向一致,麻仓土,是元代景德镇麻仓山中的一种有地方特色的高岭土,当然,也有专家经化学测试,说,麻仓土就是麻仓土,不是景德镇高岭山的高岭土,麻仓土枯竭后,才用高岭土代替麻仓土!但是,有的大专家说,从宏观上讲,麻仓土也归属高岭土!所以,如今,景德镇的麻仓山,也作为元明高岭土采掘故址!我是收藏家,不参与专家学者的争论。
有机会上手元青花,或亲手触摸观察过元青花底部的人,会发现,这些看似很粗糙的元青花瓷器底,摸上去甚是光滑,若女子肌肤。元青花中的这种有滑腻感的底足,是由于它的胎土是由一种特殊材料造成的,它就是麻仓土!
麻仓土为泥土,具滑腻感,经淘洗就可,不用舂,干燥后成粉状,磁石要舂,才能成粉状!麻仓土经与磁石粉二元配方,烧成瓷器后,露胎部分呈灰白色,见上图一。上图二因有火石红,只在磨损痕迹线条处露出灰白色!麻仓土要用水淘洗掉大量杂质,才能成胎料,当然,接下来,它有制作成浆和胎的过程。因其细腻,有“滑底沙足”之美誉。元代,根据所制瓷器的档次和大小规格不同,麻仓土的配量也不同。要作细瓷,就与磁石粉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则配的比例为四比六,但配比最小为一比三。这种二元配方中,麻仓土含量的多寡,会造成胎质和外表的明显不同。麻仓土的含量若高,则足底滑腻感明显,反之则显粗糙.
麻仓土发现之前,景德镇曾单独使用瓷石制胎,因瓷石耐温仅1200℃,烧制大型器件易出现瘫软变形,成品率低。而配了麻仓土后,烧结度高,到1700℃,不会软化!当时的工匠发现,把它掺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制品在高温下的强度,减少瓷器变形,胎骨的质量也明显提高。麻仓土的发现和使用,是烧制大型精美的元青花瓷器的基本条件。并非胎中加入的麻仓土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比例,反而会使胎质变粗,因为麻仓土是不能单独制胎的,麻仓土的烧结度高,单独制胎烧制,烧出来的不是瓷器,而像陶器!麻仓土与磁石粉的比例,最高是一比一,最低是一比三!
从元代早期开始一直到明嘉靖、万历之际,大约两百年,景德镇烧造的瓷器是采用麻仓土和瓷石混合制胎而成的。至万历初,麻仓土枯竭了。《浮梁县志》卷十《陶政·陶土》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麻仓土膏已竭,掘挖甚难,每百斤加银三分。
至明代万历中期后,文献中已再见不到麻仓土开采的记载,代之而起的,则是“高岭土”。所以,也有这种说法:麻仓土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已经绝迹的高岭土!明代,也有人将麻仓土叫作麻坑土!
有了以上对麻仓土的认知,你就多了一个武器:如果要识别一个瓷器是不是元代景德镇瓷器,就要看看它的胎是不是有麻仓土成分,如果说有,它就是灰白胎,有的是灰白中略黄,或灰白中微绿!这种胎滑润,硬朗!当然,应当与这件瓷器的整体包浆,(三种)釉的老化程度,青花料是苏麻离青?是国产料?还是两种料的混合?胎体要厚,要重,瓷器上是不是有元代的八思巴文字?等等,结合起来看!其中,有三点,相当能说明问题:麻仓土和苏麻离青,四百年前已经枯竭了,八思巴文字,六百年前就成了死字,禁止使用!换句话说,如果碰到一件瓷器,你拿不准,只是觉得从整体包浆上看,它有可能是元青花!此时此刻,你进一步仔细观察:如果这件瓷器,胎是用的麻仓土,青花料是苏麻离青,瓷器上有用青料写的八思巴字,你就可以排除嫌疑,认定它是元青花瓷器!当然,这里说的是景德镇的元青花,不包括云南省等外地的元代青花瓷器,我是收藏家,不参与专家学者的争论,我只收藏景德镇的元青花,不收藏云南省等外地的元代青花瓷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