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到一件元青花瓷器,上有人物故事纹:苏秦(东周洛阳人)游历,这个故事,出自元曲。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曾经外出游历多年,却一事无成,狼狈不堪地回到家中,家人都嘲笑他:人家都知道干活挣钱,你把挣钱的技艺全都抛弃了,到处游荡,还学什么演讲,靠舌头能挣钱吗?落到今天这个下场,真是活该!苏秦听了,非常惭愧。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拿出自己的藏书,自言自语地说:我读了这么多年书,却不能用所学知识谋取荣华富贵,有什么用?但他并未气馁,接下来,他挑选了一本名为《阴符》的书,认真研读了一年。一年后,他从中悟出了许多揣摩人心理的诀窍。他想,终于大功告成了,我可以用这一套去说服当今的那些国君了!《战国策·秦策》的有关记载,更具传奇色彩:苏秦当年四处游说失败后,钱也花完了,人也憔悴了,“形容枯槁,面目犂黑。归至家,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不做饭,父母不搭理他,狼狈不堪。整个家庭成员对苏秦集体无语,冷落和漠视。苏秦决心发愤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中国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就是从苏秦这儿流传下来的。后来,苏秦成功游说了燕王、赵王,带着高车驷马和众多随从前往楚国去的时候,途经自己的家乡!父母听说苏秦回来了,马上清理房子,打扫道路,而且出城三十里迎接。苏秦的妻子不敢正眼看着今日成功的丈夫,她认真倾听丈夫的话,生怕漏掉一个字。当年不给他做饭的嫂子,匍匐在地,爬到苏秦身边,向他道歉。苏秦问:嫂子前后两次待我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嫂子说: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还那么有钱。苏秦听后,仰天长叹:人穷了,父母都不认儿子;富贵了,家人都害怕自己。一个人活在世上,对权势富贵怎么能不重视呢?苏秦是一位说客,他读书就是为了能为某一位君王服务。至于自己服务的对象是周天子还是秦惠文君,他不在乎!苏秦曾想为秦国服务,因为秦国当时强大,有实力,是理想的工作单位。苏秦有着极强的功名利禄心,因为这时候他的价值观有了很大变化,原先君臣父子的那套价值体系,在功名富贵的冲击下溃不成军。苏秦这种功名利禄之心,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时代因素,二是个人因素。前者指当时天下的形势造就了一批像苏秦这样的谋略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从而谋取富贵的巨大平台;后者则是指苏秦如果不能成功,在家中毫无地位,更不用说在社会上立足。
见到燕国国君,苏秦先夸燕国的富有,再夸燕国的军队: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结论是:“此所谓天府者也。”紧接着,他说,燕国富庶是因为连年太平,燕国连年太平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方,挡住了秦军的进攻之路。如果没有赵国作为屏障,燕国就深受秦国之害。所以,对于燕国来说,和赵国处好关系,远比和秦国处好关系重要得多。秦国攻打赵国是在千里以外作战,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现在贵国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去关注千里之外的战事,策略上,这是重大失误,还有比这更严重的事情吗?因此燕国必须和赵国联合抗秦,燕国才能平安。苏秦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燕国与赵国联合,整个六国结为一个联盟。“天下为一”,就是苏秦针对当时天下唯一的超级大国秦国而提出来的六国的生存策略。苏秦提出来的这个方法,叫“合纵”。“合”,就是联合;“纵”,指南北,当时六国从燕至楚,是从北至南。“合纵”,就是六国南北联合共同对付秦国,“合众弱以抗一强”,是联合六国应对强秦。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原来讨厌苏秦的赵相已经死了,于是,苏秦对赵国国君说:当国君的最大任务是“安民无事”,而要“安民”,最重要的是“择交”,就是要选准自己的朋友。如果朋友选不准,百姓就不安宁。对赵国来说,西边是强秦,东边是强齐。如果赵国把齐、秦都当作敌人,民不能安。而不论是依靠齐国攻秦,还是依靠秦国攻齐,民也都不能安。
苏秦说:看看地图,六国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六国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如果六国结合成一个整体(六国为一),全力以赴对抗秦国,一定可以打败秦国。
赵王听了苏秦这一番颇为新颖的意见之后,立即表示同意,而且也给了苏秦一笔重金。苏秦顺应了六国联合抗秦的现实诉求,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促使六国结成了反秦抗秦的联盟。苏秦个人的努力绝不可低估。作为一位纵横家,必须熟悉天下大势,必须有极好的口才,必须懂得各国国君的心理,必须明晓各国的强弱,必须了解各国的软肋。这些条件苏秦都完全具备,因此,他的游说获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完成六国合纵之后,回到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把六国合纵的协约送到秦国,秦国在十五年内没敢出兵函谷关。六国合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