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多年的收藏实践中,我收藏到了三件青瓷动物形灯和烛台,见上图,长期以来,我研究这些高古瓷器,这就是收藏家的乐趣!
瓷烛台,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东吴时有卧羊形烛台,背有烛管。至西晋时,越窑瓷器造型的时尚是:把许多器物做成动物的样子,如羊形、狮形烛台、熊灯、鸟杯和蛙盂等。据国家文物局
1993年7月出版的文物教材《中国陶瓷》记载,西晋时,越窑出现扁壶、鸡首壶、尊、狮形烛台等产品,是六朝时期花式品种最丰富的时期,而晋代比较突出的器型有鸟首壶、狮形烛台和火盆等。狮足熏炉,产于西晋越窑,已被许多古瓷专家认定。动物烛台,在江西则出现于东晋,时间比越窑晚,形状,从越窑的卧伏状变为蹲伏状,胎呈灰白色,釉以米黄色为主,普遍开冰裂纹,脱釉现象严重。狮形烛台在东晋时仍有少量出土发现,但都比较粗糙,窑口和胎、釉也不尽相同,并且普遍采用褐彩装饰,东晋晚期出现莲瓣纹。
南朝时,在南方流行双管、四管、莲花形烛台;浙江绍兴南朝墓出土一狮形架座烛台,狮首左顾,尾上翘、四肢伏地、背上负一方座,座上又置长方形横梁,梁上有三个烛管,已完全没有西晋越窑狮形烛台优美的造型和厚润匀净的釉色。在江西洪州窑,出产童子灯,熊灯等,见上图一!由此说明,卧伏状背上负单管烛插的青釉狮形烛台和蹲伏状头顶负单管烛插的青釉狮形烛台只流行于两晋(西晋公元265--316年、东晋公元317--420年)的155年之间。《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载:“狮形器,盛行于西晋时期,以越窑青瓷制品为常见,作卧伏状,也有站立的”,“西晋以后较为少见”。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载:“烛台:三国时多羊形、西晋多狮形、东晋以后少见”。关于西晋狮形烛台的底足问题,中国文物序列《古代瓷器》第192
页记载:“曾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洗净新出土的西晋青瓷品,它们的底足露胎部分,竟灰白如新”。青釉狮足熏炉,见上图四,为西晋越窑之物,其灰青色胎、青绿色釉、釉层厚润均匀、内壁露胎不上釉、底足露胎、胎色青灰厚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