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内,湖北省随州警方宣布,一个涉嫌盗掘古墓、倒卖文物的团伙7名成员落网,缴获文物20余件。
2010年9月,随州市曾都警方发现了许某等人有盗掘古墓的嫌疑。10月24日,经过跟踪、守候,民警在武汉将正在进行交易的许某及樊某抓获。根据交待,民警在武昌一出租屋内,查获二十余件青铜器等文物。民警随后又在随州抓获5名嫌疑人。
许某交待,9月以来,他们多次趁夜深人静之时,潜入随州义地岗古墓群,盗得青铜器等文物20余件,然后运至武汉,通过樊某卖掉获利。目前,此案还在深挖中。
古墓防盗,一直是文物管理人担忧的问题。“我们曾经想过在墓地附近安装一个探头,但考虑到盗墓者可能从远处挖隧道到墓穴,所以只好安排人在这里守墓了。”
盗墓者猖狂,已经成为令人担心的事。鄂州拥有各个时期、不同朝代的古墓。目前,考古专家发掘过的最早的古墓是周代的。由于历史变迁的原因,鄂州明清时期的古墓一般都在地表上,而唐及唐以前的古墓则在地表下。明清古墓大部分被盗过,唐及唐以前的古墓也未能逃脱被盗的厄运!在未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前,无法确定被盗文物的价值和数量。
一部真实的《鬼吹灯》
深夜,一群黑衣人拿着锄头,挖开荒山古墓,盗走里面的陪葬品,消失在夜色中……真实的盗墓,是不是这样的呢?
盗墓者多为找墓高手
古墓一般是用石灰建成“龟壳”形,有的坟墓在龟壳中间部分以土代替石灰,可让后人在此添土,但这也成为许多盗墓者挖墓的着手处。有的墓地上层所加盖的建筑物很厚,有几米高,盗墓者为排土就从墓地两侧挖入。
古人往往为先人选一处风水宝地安葬,而“理想的风水宝地,是背靠主山,山环水绕”,高明的盗墓者大多精通风水玄学,普通的也具备一些基本常识,他们常常用此判断哪些山脉中可能有墓可盗。早些时候的墓碑往往没有刻字,若家中有人做了大官,便在墓碑上刻钱孔、龙、虎、花纹或者文字,同时会加埋一些器物,这种墓地易为盗墓者所觊觎。
古墓多,盗墓者也多。在未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前,无法确定被盗文物的价值和数量。
开山鼻祖是修墓匠
说起盗墓者真正的开山鼻祖则不得不提到修墓匠。一些修墓人由于对所修古墓的墓址、构造、“含金量”相当清楚,就监守自盗、掘墓取宝。
为了对付盗墓者,古人采取了五花八门的防盗措施,糖水灰是其中极其有效的反盗手法,这种以红糖、糯米、白石灰、红土等混合而成的糖水灰非常坚硬,有的经过几百年,用榔头等一般工具仍无法动其分毫,需用炸药才能炸开。再有就是设疑冢。有条件的人会设置“虚墓”,掩护真实墓址,使盗墓者难辨真假。而一些富人、贵人的坟墓往往雇专人看管。
“上阵”多是兄弟父子
“专业盗墓者的组合多为铁哥们、兄弟或父子。”这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图财害命,如果洞口的人见财起意,当洞下人快上来时猛一松绳子,洞下的人从四五米的高处跌下,洞口的人又赶紧把坑土向洞里灌,下面的人必死无疑。考古人士经常会在所发现的盗洞下面看到尸骨。
“这些专业的盗墓团伙还会开班授徒。”这些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善于分析古墓,能很快确定主墓地址,甚至是墓内人头、脚的朝向等,对付墓内防盗机关也有一套办法。
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盗墓是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行业,许多盗墓者为追求一本万利铤而走险,不少人甚至为此丢掉性命。
据记载,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驻扎在王审知墓附近的屯军30多人,盗掘了王审知陵墓。盗墓的士兵们从宝顶上凿开了一个洞,用绳扎住一人的腰放入墓中。忽然,先下去的那个人呼之不应,上面的同伙们架长梯鱼贯而入,才发现先下去者已经死了。古人为更好地保存尸体,往往会在尸体中注入水银,经过化学反应,这些水银蒸汽散布在墓内,盗墓者开启棺木后若吸入这股毒气,轻者脱发、瞎眼,重者被夺去生命。盗墓者往往带着一盏灯。民间传说如果鬼不同意盗墓,就会把灯吹灭,这是一种活人和死人之间的协议。用现在科学来解释,这实际上是通过点灯来判断墓内的氧气是否充足。如果灯灭了,说明里面没有足够的氧气,下去就是送死。
而现在,盗墓者的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基本上都配备了氧气面罩和红外线探测仪,有的还配备了在400米开外就能见到人的夜视镜。“盗墓者连夜干活,两三个小时就搞定了。”一位长期抓捕盗墓者的民警说。
【后果】
附生在古玩上的销赃链条
盗墓最主要的动机,是窃取墓主的随葬财物。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说,“劫人作奸,掘冢铸币”等敢于冒死而“不避法禁”者,其实都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盗墓之后,下一个环节便是贩卖文物。
古玩店成销赃明栈暗道?
许多古玩店的老板来自外地,其中以河南、陕西两省居多。当记者质疑这些古玩的正当来历时,一位来自河南洛阳的女老板不置可否。她称,店里的古玩均是到各处收购而来的,部分是卖家主动上门推销的,她也不能肯定部分古玩是否来自盗墓贼之手。
一业内人士称,市场上文物主要来源有三:从古遗址墓葬、博物馆中盗窃;从古玩市场购买;从文物拍卖市场购得。而盗掘和文物黑市是其最直接的源头。民间旧货市场普遍存在着超范围经营现象,不少打着“古玩”旗号的店铺,私下进行各种非法文物交易,成为犯罪分子销赃的场所。
私人文物收藏成焦点?
“收藏是人们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生活方式。”这些年来,私人收藏文物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许多收藏家收买文物只为了当投机商人,“把买来的艺术品放一两年就出手的是投机,持5年左右的是投资,只有持有10年以上的才叫收藏”。同时,许多收藏家无形中成为盗墓者的销赃对象。对此,部分收藏家呼吁,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正确引导个人的收藏行为。
文物走私活动猖獗
部分被盗走的文物,可能就流失到了海外。近年来我国文物走私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走向集团化、现代化。走私方式日益多样化,从个人随身携带少量,发展到通过集装箱夹藏以及通过邮运快件渠道大批量多品种走私文物出境。资料显示,近年来,国际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规模庞大的买卖。仅次于毒品和武器交易的巨额利润导致了全球性的文物犯罪,一些文明古国因此成为“文物输出国”。历史悠久的中国是世界文物贩子觊觎的“原料市场”,他们以巨额利润为诱饵,强烈地刺激着我国文物犯罪的蔓延。像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挖坟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行业!
【应对】
合力斩断盗墓贼的黑手
古墓被盗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据介绍,以全国已经发掘的数千座汉墓为例,目前只有3座墓葬幸免。
“我们在发掘古墓时,最担心的就是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者的洗劫。”一位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学者这样说。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的历史印记。
为了最完整地记录下古代文化遗存所反馈出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古墓时,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随意发掘,而是通过对古墓进行科学的清理、记录、绘图后,再进行分析、比较、断代,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古墓所反馈出来的信息,供日后研究之用,以此来补充或丰富历史。而盗墓行为,则对考古工作造成干扰和破坏。盗墓行为,严重破坏了古墓。由于盗墓者文化品位低下,鉴别能力欠缺,盗墓行为粗暴,往往导致许多有价值的文物被破坏,令古墓所能提供的历史、文化信息减少了不少,甚至完全消失。盗墓,是对人类文化遗存最野蛮的损害。由于大多数古墓都在郊外,应当发动和鼓励民众多注意可疑人物的出现,及时报告公安部门和文物部门。在销赃环节,海关、工商、文物部门一旦发现市面上有不明文物出现,要加大追查力度,追根溯源、顺藤摸瓜,严惩盗墓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