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25.artxun.com/sdb/oldimg/0636/063604c7e4f6d4b98cd3c4a9b6376454.jpg
唐代瓷器既继承了两晋、南北朝的传统,又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青瓷,有了新的飞跃。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代表,南方以越窑青瓷为魁。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清乾隆皇帝对于越窑秘色瓷有“李唐越器人间无”的赞美诗句。越窑瓷要不是瓷质好,釉色晶莹,似冰如玉,纹饰精美,是很难得到这样高的评价的。唐代名人对越窑的评价很多。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顾况茶赋曰:“越泥似玉之瓯”;陆羽《茶经》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孟郊赞“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用“千峰翠色”、“荷叶”来形容越窑的釉色之美,用“似玉”、“类玉”、“类冰”等来形容越窑,可见越窑瓷确实不同凡响。
唐越窑青瓷的迅速发展,一是当时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二是当时社会饮茶风尚盛行。越窑青瓷作为茶具很普遍。越窑瓷除了作茶具外,还作为酒具和乐器。据《乐府杂录》记载,唐时音乐师用瓷瓯作乐器:“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施加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说明唐代时邢窑、越窑瓷质坚硬,瓷化度极高。
唐代越窑的主要烧造地点是浙江上虞县窑寺前、帐子山、凌湖,余姚县上林湖,慈溪县白洋湖窑等,温州、绍兴等地也大量烧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瓷体系.烧造时间从唐到五代延长至宋代.越窑瓷器当时烧造量很大,除了大量供应全国各地外,还有相当数量输出国外。唐代越窑瓷的胎釉
由于时间不同,它的胎釉也不同.初唐时它还带有一些南北朝和隋代的特征,胎骨较松,气孔大,有粗糙感,胎骨厚重,胎色灰白色;釉色青中闪黄,玻璃质较重,开小纹片,胎和釉容易剥落,瓷化程度低于中晚唐时的瓷器.到中晚唐时,越窑瓷器胎釉有了很大进步,胎质淘炼精细,胎骨幼洁坚硬,比前朝显得较薄,改变了初唐时的厚胎现象,气孔也少,胎色为灰色和淡灰色;釉色为绿中闪黄或较深的黄色,釉质莹润,但不透明,有”如冰似玉”之感。施釉技术比初唐有了很大提高,釉层薄而均匀,也较少开纹片.胎和釉能紧紧融粘为一体,瓷化程度已很高,扣之发出清脆的金属声,所以用来作乐器的越瓷,应是中晚唐时代的产品。唐代越窑瓷的造型
丰富多彩,常见有碗、盘、瓶、壶、灯、枕,文房用品有印盒、砚,化妆用品有粉盒等。碗是当时主要的日常用品,其形状有口大、浅腹、折腰、平底的折腰碗;口腹外撇、璧形底的撇口碗;浅腹、平底的敛口碗;壁外斜的浅圈足的翻口碗.以上所述者均为圆口,但也有口缘为葵瓣口式或海棠式口的等等.从碗盘器形可看出初唐时器形比较简单,到中唐时形式繁杂多样,器底也在演变:早期器物底足多是平底;中期的器底中央略凹,形成一个玉璧样的底,叫璧形底;晚唐以后,器底又成了圈足底。底足的这样变化,除了碗、盘外,其它瓶、壶、罐也同样变化着。这也是我们鉴定越窑瓷器年代早晚的一个依据。
执壶也是当时常用的物品,撇口、短颈、椭圆丰腹,还有瓜棱丰腹,平底或圈足,肩的上端设短咀或长咀,短咀外削成六角形,长咀的中上部往往下折,咀的对称面,设一扁把。这种壶形稳重秀丽。早中期的壶身,显得矮圆丰满,晚期腹部加高,颈也拉长了,向实用美演变。隋代壶是细长颈,脚收小,壶腹中部丰满,壶的重心在中部;而唐代壶的重心在下部。隋代壶的口以洗形口为多,而唐代壶的口为撇口(或称喇叭形口)。隋代壶有流和无流两种,有的流仅是起装饰作用;而唐代壶流是实用的。隋代壶身形给人以瘦长之感,而唐壶有古拙秀美之态。
鉴定唐代越窑器时,往往见底部有四五处无釉的痕迹,有的大器皿,多达10多处。这是当时烧窑时普遍使用垫烧方法(或叫叠烧方法),入窑时用泥块垫在底部,烧成将泥块敲掉后留下的痕迹。如果是盘碗类,还可以逐件叠起来,以增加烧窑的数量。由于这种缘故,唐越窑器底显得特别厚,所以底部的厚度是口缘的2倍,垫烧痕迹周围往往有火石红斑。唐越窑瓷早期没有采用匣钵装烧,所以器物的釉面常粘上砂粒;到了晚唐,烧窑技术提高,使用了匣钵装烧,器物和釉面光滑晶亮。唐越窑瓷器的纹饰 按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堆贴等多种。早期器物,以素身无纹饰为多,极少数为刻划花,但往往是简单的花草纹。到了晚唐,花纹图案增多,题材广泛,常见花卉纹有莲花、牡丹、卷草等,动物纹有龙纹、云龙纹、双游鱼纹、鸳鸯戏水、飞雁、双凤、小鸟、鹦鹉、飞蝶等,还有人物故事、山水流云等纹饰。这些纹饰图案,受当时社会时兴的金银器、铜器(特别是铜镜),以及丝织品的纹饰直接影响。唐代以后,越窑瓷器发展了线划图案技艺,用一杆非常尖细的工具划绘花纹,所划出的纹样非常精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