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很幸福!最近,马未都成立了观复文化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用于解决观复博物馆“永续生存”的问题。基金会资金将首先用于观复博物馆新馆建设,而在新馆建成时,他将捐出名下所有文物。至于为何有如此的决心捐出自己所有的文物,马未都表示:“捐文物有点像做手术,很痛苦,我愿意承受这个痛苦,而且我觉得,痛苦是瞬间的,幸福是长久的。”
基金会
为了支撑博物馆
北京晨报: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考虑成立基金会的事?
马未都:做博物馆十四五年了,一开始,是个人的兴趣。我的时机感比较好,做成了中国第一个私立博物馆,但一个博物馆要良性生存,必须要寻求一个机制,而不能寄托于一个人。我们国家大约有2000个博物馆,大多是靠政府、企业“输血”,没有政府、企业的拨款,没有一个博物馆能生存下来。我们是唯一在没有企业的情况下,做到收支平衡的,目前收支平衡已经三年多了,如果我想让它永续生存,必须考虑制度问题。基金会是一个现成的制度,西方很多博物馆都是靠基金会来支撑的。比如古根海姆基金会、盖蒂基金会等,都运营得非常好。我想,我们在探讨基金会管理下的博物馆时,主要希望它能最终交给社会,不因我个人的变故而变故。而且我还特别希望早点退下来,国家规定男人60岁退休,60岁之后我就有点不想弄这个事了。我退下来,就一定要依赖这个制度。
捐文物东西捐了不操心
北京晨报:怎么就下了决心,要把自己名下的文物都捐了?
马未都:我们大多数人对物质的判断,很容易物化,拿着东西,踏实。我也理解,年轻时我也这样,我没拥有这么多东西的时候,我也是觉得捐了不可能啊。只是我到了这一步,想得比别人明白,这我敢说。我不认为这东西能再给我带来好处了,我就不留着。东西是我的,我就得操心。如果它成为公共财富,就有好多人帮我惦记了。比如在运输中出现什么问题,不操心不可能。这东西不是你的,你就不惦记了。我希望在脑子最好使的时候做到这件事,电视节目说人在60岁的时候脑子最清醒,前边经验不足,老了容易犯痴呆,我60岁要能捐了,就太幸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