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是专门烧制的?

标签:
秘色瓷创业板古玩店收藏家唐代铜雀砚文化文物杂谈 |
分类: 茂森林9散文集 |
在这之前,浙江省的考古人员在上林湖成片的废墟中,有了一个特殊的发现。
这些堆积成山的陶瓷碎片大部分是因烧制失败或特殊目的而被工人故意摔碎的,其中,有大量的匣钵碎片。
匣钵,就是专门用来装烧瓷器的容器,烧造时,先将塑好的胎装进匣钵,再将匣钵放入窑炉,这样一来,既可以保护瓷器,也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窑炉内的空间。
考古人员在窑址废墟里,找到了一种特殊的匣钵碎片。
采访:其胎泥与器物一样,口还用釉封起来了。要取出器物必须打碎匣钵。
一般说来,匣钵所用的泥胎质地是很粗糙的,而且作为装载容器,不用密封,这样可以重复使用。然而在上林湖越窑中,却有一种特殊的匣钵,选用上等胎泥,在装入器物入窑前,还用釉料将口部密封。古人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不由得让人又一次想起了那个传说:要烧成秘色瓷,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
如果秘色瓷是一种青瓷中的精品,那就意味着,它跟一般青瓷一样,使用同一种胎料,涂同一种釉料,放在同一窑炉中烧制,只是在开窑后,那些质量较高的上品,才被单独提取出来,冠以“秘色瓷”的称谓,供奉给朝廷。也就是说,秘色瓷只能偶然获得,与传说中的秘密配方毫无关系。然而,特殊匣钵的存在却分明是在告诉人们,古人在生产某种瓷器时,使用了特殊的方法!
秘色瓷确实产自越窑,但它真的就是一种青瓷吗?在这些匣钵里,到底装着什么秘密?
冯松林决定用科学实验解开谜团。
经过射线照射,每种物质都会发出自己特有的射线,测量这些射线,就能知道这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含量的多少。用这种办法,让越窑中的青瓷精品与秘色瓷分别接受照射,对比它们的数据,就应该能够得到某种答案。
如果数据一致,证明两者是同一种东西,如果区别显著,则告诉人们,在看似相似的秘色瓷与青瓷之间,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瓷器分为表面釉层和内部胎体两部分,课题组计划分别比较釉层和胎体,用两方面的结果彼此验证,实验首先从胎的分析开始。研究人员将秘色瓷与青瓷分成两组,分别磨去表面的釉层,制成纯胎样品。取出一定量放入反应堆中进行中子辐照,以便激发出样品自身的射线。传输线的这一边,能谱仪自动探测和记录着由样品发射出的各种元素信息。电脑前,人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数据的变化,每一次微小的积累,都是实验向前递进的关键一步。
经过若干个小时的采集,所有数据都被精确的记录下来。研究人员在一堆抽象的数据符号中寻找着两组样品之间的内部信息。终于,有关胎的分析结果出来了。
采访冯松林副研究员:有几十个元素有区别,不是一个两个,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数据显示,秘色瓷胎样中锆、钴、铪、铀等元素含量较高,而在青瓷样品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则不是主要成分。这种差异说明什么?
采访冯松林教授:重复的淘洗后,有的元素就会低的,比如有些矿物颗粒的元素,它因为矿物颗粒给洗走了,含量就比较低。含量比较高的元素已经被筛选走了,剩下的有些元素它就含量反映偏高了。
用来制胎的粘土,并不是取来就用的,在使用前,要进行夯砸和淘洗。
分析数据显示,秘色瓷的胎泥经过了极为严格的筛洗,胎料中的成分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高温烧制时会不会直接影响瓷器的性质呢?
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从最初的制泥工艺开始,秘色瓷就已经被特殊对待了,如果只是偶然获得的,古人又怎么会在第一步就有意采取一些不同的措施呢?
这个试验结果带给课题组一种新奇的暗示,它似乎隐隐约约的指示了另一个方向——秘色瓷很可能是专门烧制的!这个大胆的假设令整个课题组兴奋不已,研究人员立刻着手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对比:分析两组样品的表面釉层。
这是整个谜团的焦点,如果秘色瓷真的像传说中提到的那样 使用了秘密配方,这个配方,就是用在釉料上。
工作人员紧锣密鼓的计划着这个重要环节的实验,准备制取釉层样品,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采访冯松林教授:要把釉取出来,釉必须与胎分离出来,而这个釉是很薄的,几十个(微米),那你想想,跟张纸差不多薄,你如何单单取出这些釉来,而且烧的时候,瓷土的成分已经渗透到釉里了,在磨去胎的时候,一定要磨到一点看不到胎的痕迹来,你才能用,在这种情况下釉的制样非常困难,所以目前釉我们还不能给出有损分析的数据,因为取样太困难了。
就在整个实验进入到关键阶段时,一个未曾料到的环节成了最严重的制约。有损分析,这曾经是被众多科研机构成功使用过多次的方法,此时,却根本派不上用场。这种方法必须在被测物表面取下一小部分用来进行试验,然而,要将附着在瓷器表面的一层薄釉取下来几乎不可能,更何况这些珍贵完整的古代器物,也不允许任何原因的人为破坏。
采访:一个完整的东西,尤其是珍贵的完整的东西,尽管你可以打窟窿打得很小,它毕竟是打了一个孔,修复以后实际上是一个瑕疵,对这个瓷器本身的价值是大打折扣,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秘色瓷,中国陶瓷史上极为神秘的一种瓷器,它如冰似玉的釉色令人惊叹,传说中,这种釉色是因为使用了一种秘密配方,这个说法是真的吗?秘色瓷到底是不是青瓷?
现在,胎质的分析结果已经使这个谜团初露端倪,正当人们想要进一步窥探真相的时候,实验方法却成了一个无奈的局限,它让人们驻足在真相边缘,可望而不可及。如果没有其它的方法让实验继续,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将半途而废,人们只能驻足在离真相仅有一步之遥的地方。
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没有放弃,他们想到了另一种分析方法,这种在原理上完全可行!研究人员将这种方法直接称为“无损分析”!用X射线取代了中子辐照,两种方法原理相同,但无损分析法却无需取样,直接将器物接受照射就能测得数据,用这种方法进行艺术品分析鉴别,这在以前,还从未尝试过。然而,对于珍贵的秘色瓷和难以取样的表面釉层而言,这或许也是目前惟一的方法了!
课题组决定第一个吃螃蟹。实验在缜密细致的计划下继续进行。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将器物放置到平台上,将瓷器表面不同的几处分别对准射线放射孔,耐心的等待着最终结果的出炉。
在烧制秘色瓷最重要的环节上,古人有没有做过特殊处理?答案将在这次的实验中揭晓。
几天后,关于釉层的综合分析结果出来了!
采访冯教授:分析完了以后让它来排队,秘色瓷它自己排成一个小的队伍。那么它各自排在不同的队伍,说明它是归不同的类别,也就反映了它的一些内部特征的差别,这些差别实际上也就是它在烧制过程中、生产过程中,一种专门的烧制才能造成这样。
这个结果把人们的想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釉料的选用上,秘色瓷也与青瓷有区别,也就是说,秘色瓷的确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釉料!这是古人刻意为之的第二个证据,它与胎的分析结果内外呼应,提供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答案:
采访冯教授: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有损的无损的,胎的釉的,里面的数据,我们认为,秘色瓷应该是专门烧制的而不是普通瓷器里面一些好的品种,这是我们的一个解释。
冯松林感到欣慰。用无损分析法检测古代文物的第一次尝试成功了,而它得到的科学结论同样令人称奇。冯松林将分析结果告诉了共同合作的浙江省考古人员。在那里,人们还在对窑址中发现的特殊匣钵进行研究。这些专用的密封匣钵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是为了保密,让人无法窥探里面用了怎样的胎料和釉料?还是秘色瓷在烧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要求呢?
采访:颜色与匣钵的使用有很大关系。口用釉封起来,就是在还原状态下烧成的,颜色会更青绿。
这个推论使秘色瓷在第三个环节上也出现了不同,不仅在前期制胎选料上有区别,在入窑烧制的最后一环上,古人也采用了特殊的措施!
科学实验与特殊匣钵遥遥呼应,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关于秘色瓷的全新轮廓:
一千多年前,在南方专门烧制青瓷的越窑,聪明的匠人们试制出了一种特殊的瓷器,这种瓷器从一开始就被区别对待,选用精良的胎料,施涂特殊的釉料,在入窑前还要在匣钵上加以处理,最终烧成了润泽如玉,盈透似水的秘色瓷!产自越窑的秘色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青瓷,而是由越窑创烧出来的一个新品种!
传说中的秘色瓷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那个古老的传说最终被先进科技证实了。
这个直接脱胎于青瓷的特殊品种,曾经是中国陶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佼佼者,然而它却伴随着一个王朝的衰落而沉寂了,直到几个世纪后,秘色瓷再次出现,人们才真正了解了它的传奇。
然而,关于它的故事并没有结束,釉料上的秘密配方到底是怎样的?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古人会不会为后世留下些什么?这一切,仍旧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在探索真相的路上,总能拾回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