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茶经》中有言:寿州瓷黄,茶色紫。寿州窑,我国唐代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淮河以南的今安徽省淮南地区,唐属寿州。自20世纪60年代胡悦谦先生发现窑址以来,寿州瓷逐渐引起人们的注目。近来年,市场比较开放,不少寿州窑瓷实物得以面世。大家感受到,寿州窑瓷确有其独特的神韵与灵气。1.瓷胎:瓷土来自淮南地区,属高铝低硅质瓷土。这种瓷土需要人力粉碎及碾磨,比较费工,所以难以成细泥状。多数瓷土粗,保留有白色(铝土贞岩)及黑色(含炭页岩)碎屑。由于质粗,颗粒之间常出现孔隙。其大多数已经烧结,很坚硬。由于瓷土粗,表面粗糙,故普遍使用白瓷衣以遮盖胎表的疵,增加黄釉的色度。所制瓷胎坚硬,不易变形。
2.器形:器形粗犷、饱满,具体特征:器物口有外翻厚唇,常见于壶、瓶及少数执壶上;短领;鼓腹,作上大下小的倒梨形;多角形短流,似南方执壶;双股竖系,属北方型;饼状底足,外壁外撇,边棱削去,个别瓷盏模仿越窑作玉璧形底足。
3.瓷釉:唐代一改隋代烧造青瓷的传统,而烧造黄釉瓷。黄釉属于高温的石灰釉类型,在高温下易流动,所以产品上常出现流动及聚釉现象。釉中含铁过高则会出现褐、黑色釉,过低则呈色不足,呈淡黄或土黄色等。烧造黄瓷釉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须用氧化焰,呈色由青转为黄,与炉温的控制、进风量大小及炉内气氛均有关系。当时只能以手感及经验来把握,所以产品的釉色质量不稳定,上乘釉色的产品不多。为保证烧造出黄釉精品,窑工采取了一些办法,首先是用细瓷土做细胎,再用白色瓷衣把整件器物涂饰;用匣钵烧造,避免炉灰,使釉色光洁美观。这些精品多为寝具(枕等)、文房用具(注子等)、酒茶具(茶盏、执壶及大口罐)等。对寿州窑黄釉的釉色,胡悦谦先生最早将其分为蜡黄、鳝鱼黄及黄绿三色。现在将蜡黄色至金黄色者视为上品,其次为褐黄及青黄色者。另有的呈色为黄绿或青中带黄,实应归青釉的范畴。寿州窑的黄釉以蜡黄至金黄为代表色,其中金黄色尤为难得。
4.艺术成就:唐代瓷器的发展呈南青北白的总体局面。处于南北之间的寿州窑却独树一帜,介于青白之间。黄釉可算“南青北白黄居中”。我国古代其他地域生产过一些青中带黄的瓷器,寿州窑黄釉器是当时最优秀的,产品遍布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寿州窑黄釉瓷在本质上属于青瓷,它在几个主要特点上,类似于长沙窑瓷器。寿州窑黄釉瓷,在古运河中有大量出土,扬州也发现很多,在日本及非洲也发现有寿州窑黄釉器的踪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