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市邙山岭上的南石山村,是一个仿制古陶器的专业村,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仿制古陶器。南石山村村口,一块天然的巨石之上,雕刻着遒劲的“南石山村”几个红色的大字,村里一排排漂亮的农家小院的屋脊之上、门楼之上,到处都是仿古的三彩、秦俑。
这个村子虽然只有2000多人,但是大一点儿的文物制作厂就有20多家。小作坊更是不计其数,除少数厂子以生产工艺品,仿造、复制三彩、陶器作为工艺品出售外,大多都以仿造“文物”为主。上世纪90年代初文物走私猖獗的时候,也是这个村子最繁盛的时期,那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造古董。“你看这个村子里的人多有钱,房子盖得多好。”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士指着一排排漂亮的农家小院说道。
“我们南石山村造陶瓷可是有年头了,祖祖辈辈都是以做这活儿谋生。”该村最大的文物复制品厂、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高水旺厂长讲起该村制造陶瓷的历史,如数家珍。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文物商贩曾拿来实物让村民复制,还有的干脆让村民直接仿造,在利益驱使下,一些村民放弃了传承多代的传统制造陶瓷的生意,专门做起了仿制、复制文物的活路。村中一些手艺高超的艺人也想尽办法,制造以假乱真的各代文物。一位村民告诉我们,“那时候市场需求大,活多,钱也好赚。
这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商贩,村上人经常加班加点生产,拉货的各种车子也是来来往往,现做现卖,一家家仿古工厂里,成堆成堆的三彩骏马、仕女、各种佛像、各路神仙、将军,摆放在屋内院外,满眼都是生产好的仿制文物。一位熟悉业务的朋友告诉我们:能摆在外边让人看的都是普通仿品,一般都按普通工艺品出售,高仿的东西都不会摆在外边。如果没有熟悉、可靠的人介绍,老板连货都不会让你看。在洛阳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忙碌的工人们有的在制造模具,有的在搅拌瓷土,有的在给白胎上釉,到处都是半成品的陶马、陶人。整个车间活像一个囊括汉唐时期文物的博物馆。该公司一位领导介绍,这批货全部是发往马来西亚的,因为他们的仿品做得非常好,在世界许多地方,都要他们厂供货。我这儿烧出来的三彩,只要简单的做旧处理,就像刚刚出土的文物一样。这匹马现在当仿品卖也可以卖三四万,黑市上当真货卖,价值肯定上千万;这个‘胖妞’(河南当地俗称唐代仕女为胖妞),可以卖一万多元吧。在一家厂子的藏品库里,一位仿品高手这样讲述他们厂里的产品。
地下埋数年,仿品变“文物”!在孟津县美奇唐三彩仿古厂后院内的一片空地上,埋的“宝物”有些已经一两年了,用竹棍在土中一挖,就挖出了埋在地下的“宝物”———“汉代宝马”。
这些“文物”有的是用真品拓模,有的是自制模具,经过烧制、处理等多道工序,最后要埋到地下一两年,才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长期做此生意的一位古董商讲,曾经有人在此地加工“货”,花了二十万,转手卖了几百万,利润相当可观。
无论做仿者的手段多么高明,仿制的赝品与真品相比有多么逼真,但由于制作工艺上的限制,也总会漏出一些破绽的。一般来说,用酸处理过的赝品,它釉面上的开片缝隙比较宽,而真品的开片缝隙相对比较细密。同时,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发现,真品的开片像干枯开裂的河床一样,往往开裂的每一片的开片中心是往下凹下去的,而赝品开片的中心是鼓起的。带有釉面的古代陶器,由于埋藏在地下的时间过长,表面会出现脱釉现象。真品唐三彩的局部釉面是自然风化脱落,露出的坯体表面比较光滑平整,而赝品釉面往往采用电动刻笔攒下来的,尽管也出现脱釉现象,但露出的坯体表面有许多的麻坑。再一点,土锈也是有区别的。自然土锈它是随着那个墓穴的坍塌以后,一点一点淤泥淤进去,一层一层淤进去的,这样它那个土锈非常有层次感,撒下的土锈往往它是颗粒状的,滚圆的,没有那种层次感,仔细观察也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既然市场上有那么多的唐三彩赝品,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古陶佣也就有出现赝品的可能,那么,摆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上的这些古陶佣到底是真品还是赝品呢?一位文物专家和卖陶俑的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卖陶俑的摊主坦白地告诉专家,摊位上的这些陶俑是一些河南老乡,在家乡经济开发区的施工中挖掘出来的,这些陶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陶俑还在河南老家。专家凭着多年的鉴定经验判定,这是一批珍贵的国家文物。为了更加保险,这位专家从潘家园买走了几个古陶俑,回去后与几位专业人士对它的真假作了进一步的鉴定,最终的鉴定结果与这位专家最初的判断不谋而合。为了避免这批珍贵文物的流失,这位专家立即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要求批拨专款对所有在河南出土的北魏陶俑进行“抢救性收购”。于是,在1993年年末到1994年年初的一段时间内,在北京的古玩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北魏陶俑收购的热潮。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故宫买了两次。中国历史博物馆花了八十万,故宫呢,花了十万吧。但是,令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尽管有关部门纷纷抢购,而这些陶俑的数量却总是有增无减。在很短的时间内,北京的各大古玩市场上,涌出了大批量的北魏时期的陶俑。与此同时,这件事情也引起了文物鉴定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为了澄清事实,国家文物部门联合河南省文物部门,在警方的配合下,对此事进行了彻底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这批被当成古文物的陶俑,竟然出自洛阳市南石山村的几个村民之手。南石山村村民高水旺:这东西是我生产的,是高仿的,是我的作品,咱也有营业执照,啥都有。
洛阳市邙山岭的南石山村,是一个仿制古陶器的专业村,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仿制古陶器。和其他人一样,高水旺二十刚出头就潜心研究中国古陶器的烧制技术,1990年,他注册成立了一家陶器仿古工艺厂,专门仿制生产中国古代的各种陶器。没过几年,高水旺的仿古工艺厂在全国各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定货的客户纷至而来。1993年的一天,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神秘客户来到了高水旺的工艺厂里,说,给我定做一批北魏的陶器!于是,高就按照有关的资料,生产了这批陶器,是按照高仿的东西来制作的,做完以后,他们把货买走了。没有等几天时间,他们又拐回来了,说,你抓紧时间,再给我制作。前后生产几百件。突然拿下这么大的定单,高水旺兴奋万分,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烧制的这批陶俑仿制品,能在北京文物市场引起如此大的风波。
高水旺:有一天,咱县里头工商局、还有文物局、公安局,他们几个人都来到咱的厂子里边,他们说要把你这东西暂扣,拿走鉴定,去鉴定有一个礼拜的时间,他们拿着回来,说,这个东西是你生产的东西,不是国家文物。高水旺本无意和古陶器专家开这样大的玩笑:传统的古陶器鉴定方法遇到了挑战。那么对于古陶器的鉴定,除了传统的“眼学”鉴定方法之外,有没有一种更加稳妥的办法呢?现在有办法了。
2003年的10月,北京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与科学家们一起,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出利用陶瓷釉面的“脱玻化”现象,鉴定带釉古陶器的科学方法:釉的原料实际上都是矿物,矿物是结晶的晶体,那么经过烧制以后它就熔化了,熔化了之后就变成玻璃,烧它以后,它储了很多能,冷却以后它这个能要放出来,它这个结构不稳定,它就要把这个能慢慢放出来,这个过程就叫“脱玻化”。同一种器物,在自然界中存放的时间越长,“脱玻化”现象越明显。釉质脱玻化检测就是利用现代仪器,通过对陶器釉质“脱玻化”程度的检测,来判断它是古代的还是新仿产品。
可是,新问题接踵而至:2004年4月20日,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行色匆匆地来到了北京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这位男子说,这件唐三彩是他们家的祖传品,前段时间,他请陶器鉴定专家“掌过眼”,为了更加保险,他想请这里的技术人员用仪器再鉴定一次!检测人员首先用仪器对唐三彩的腹部的一个脱点进行检测,数据分析之后,判定这件陶器是唐代晚期的作品。然而,当检测人员在这件唐三彩马的一条腿上再找一个脱点进行检测时,问题出现了,这次的数据却显示这件唐三彩是新仿的赝品。同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仪器鉴定的结果怎么会不一样呢?为了保险,工作人员对唐三彩的多个脱点进行了反复的检测,最后表明,这件造型为马的唐三彩,它的腹部和头部都是唐代的真品,但是四肢是后来嫁接上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件修复的半仿品。
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开出了:此产品经科技鉴定,数据与唐代晚期唐三彩数据有一定差距,与现代仿品数据相符的鉴定书。我们欣慰地看到,鉴定专家没有放弃公正的权威,正因为古玩收藏这个行业有这么多的仿制手段,鉴定专家们更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将每一件藏品的鉴定结果公诸于世,避免一件赝品蒙骗更多的收藏者。
http://www.lywhw.gov.cn/admin/DQE_UpLoadFile/20081017103641131.jpg
http://www.lywhw.gov.cn/admin/DQE_UpLoadFile/20081017103653427.jpg
http://www.lywhw.gov.cn/admin/DQE_UpLoadFile/20081017103701166.jpg
朝阳镇位于孟津县南部,南依洛阳市区,全镇辖27个行政村,212个村民组,10263户,45000口人,镇域总面积68平方公里。全镇文化资源丰富,名人墓葬星罗棋布;历史积淀丰厚,拥有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清古建筑群;民间文化较为活跃,拥有民间唢呐队5个;南石山的唐三彩生产工艺享誉国内外,被审定为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镇的主要文化产业是唐三彩生产。全镇的唐三彩生产主要分布在南石山村,拥有唐三彩生产企业70家,从业人员1500人,2007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年生产各类唐三彩工艺品近百万件。唐三彩使南石山的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同时也使工艺独特、造型逼真的唐三彩艺术品在沉睡千年之后再放异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