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建国大业》,内地票房已经超过三亿,观众仍然踊跃,本人保守地估计,其票房超过五亿,不成问题!在一部电影里塞下近两百位明星演员的做法,在电影史上不乏其例,最接近的应该是前苏联的《解放》五部曲,它汇集了前苏联当时几乎所有电影界明星。但,能像《建国大业》这样,有庞大规模明星阵容的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应该是史无前例独一份儿。
果然不出所料,在这个电影中,各路明星演员走马灯一样轮番串场,有些串场,确确实实,与剧情结合恰当。在银幕上数明星,这对中国观众来说,的确还是一件新鲜事儿,观众看到自己熟悉的明星演员,要么是一片议论,要么开心大笑,在葛优和郭德纲分别亮相的时候,观众的笑声尤为明显。看来在“明星效应”这方面,《建国大业》应该说是做到了极致。
“全明星阵容”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和话题,整体还是中规中矩。《建国大业》对中国主旋律电影最大贡献是:从“明星”切入,做到极致!从追求市场效益角度,“全明星阵容”这招可谓是大胆创新。相比之前公映的《铁人》,市场反应跟《建国大业》比,真是天差地远。
《建国大业》创新的另一点是,别人不可复制。除非“中影集团+韩三平”为核心的团队来进行自我复制。影片从创意、剧本到实际运作规模,都是一个常规主旋律电影,在影片今年2月份开机的时候,确定参演的明星演员寥寥。但没到两个月,因为各种因素,《建国大业》产生了令人惊讶的“滚雪球效应”,电影界人士以出演《建国大业》为己任,为争取片中露脸的机会,用“挤破头”来形容也不为过。再说,这部电影的确“赶趟儿”,或者说“赶上这一拨了”。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最后这部电影被抬高到了一定的位置,《建国大业》就超越了传统意义的主旋律电影,似乎目前可以给它一个新的定位──“主旋律商业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