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29,王国荣

标签:
黄梅回忆录茂森林修改作者王国荣赤子之心文化 |
分类: 茂森林9短篇小说集 |
我的赤子之心
1980年,我由黄梅县的小池区调到县农委工作,仍是农业战线的一小兵,兵虽小责任不小,工作范围由一个区扩大到一个县,相对而言,任务加重了。开始,县委任命我任农委多种经营科科长,主管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这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围绕农业办工业的两大项,里面品种繁多,涉及部门也多,要想搞好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我权小职位低。本部门有好几个头头,县政府有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副县长下面有农委主任,我这个小兵起不了大的作用,要偷闲很容易。但是,这种思想和这种工作态度,与我参加革命的一贯宗旨相悖,不符合我一贯的思想品德。我认为,革命工作不分职务高低,让你当一个革命的螺丝钉,就要好好起一个螺丝钉的作用。
我接手县农委的多种经营科科长职务后,与有关部门的主管和专业人员一起,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掌握多种经营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当好主管县长的助理。经过两年努力,使黄梅县多种经营生产的多数主要品种上了小台阶。如,1980年黄梅县的乡镇企业纯利润是421万元,经过我们两年的艰苦奋斗,到1982年,黄梅县的乡镇企业纯利润有997万元;黄梅县的水果产量,从1980年的91万斤增产到1982年的122.3万斤。其中,黄花菜的增产比较明显,从1980年的2万斤增产到1982年的13万斤。当时增产比较明显的还有水产品、油茶等等。
当时,影响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因素很多:如,有政策不到位的牵连;种植面积大起大落的影响;还有小农经济思想作怪、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已经投入的产品没有精心策划上档次、社会化的一条龙服务工作也没跟上,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如,黄梅县的养蚕业,长期以来是传统产业,上世纪七十年代蚕茧产量接近四十万斤,跟在英山、罗田之后,是黄冈地区产量比较突出的县。但是,到了1980年,黄梅的桑园几乎被毁光。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黄梅县派人在外参观学习后,认为发展柑橘是一条致富路,县政府拿出一大笔资金,从浙江引进上千万柑橘苗,用行政命令手段,向全县推广。各乡镇到县里领树苗回去栽,从长江边到大山区遍地开花。有的农民思想不通,就勉强应付,树苗栽下去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他们不懂生物物种的特性,柑橘对气候、土壤酸碱度、地下水位高低,都很敏感。强制推广的结果是,不到两年柑橘树所剩无几。
在属于长江冲击平原的小池区,只有我经手的一处柑橘林形成了生产能力。它位于水渠边的一片小山丘,有适宜的小气候。
深刻的教训,促使我们拜各专业部门技术员为师,跟着他们到林场、果园、茶园,边检查生产、边现场学习种植业的技术知识,扩展了我们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科学知识。
1983年春,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县农业区域规划办公室,由临时转为常设机构,并已初步进行了一些土壤普查和资料整理工作。1984年,主管农业的县长决定调我到农业区划办任主任。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任务。在农村、农业战线工作几十年,我当个万金油干部是可以的,搞专业可能不行。区划办干什么?我平常很少听说,就是听说了,也不懂。到那里工作,我心中完全无底。当时,我不是考虑去不去,而是考虑到,担子很重。因为,县长和我谈话时明确指出,我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的工作,拖了全黄冈的后腿,至今仍拿不出成果来,我们无法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选你当这个主任,是县政府认为,你能改变面貌。他的话激励了我,无理由推辞。接过手来,我就去了解情况,不听则罢,听了介绍后,我傻了眼,怎么把我调到这个部门来,不懂科技知识是一回事,业务涉及的部门有十几个。一时间,我觉得接受这个工作,确实没有完成好任务的把握。
原来,农业区划是一门新学科,它从地理学研究领域发展到包括地质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且已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转为各级领导科学规划农业生产的决策基础。首先,要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如一个省、县或一个大区域,按照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的不同要求,进行调查研究。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再分区划片,区别各地生产的差异性和归纳区域内生产的共同性,科学决策,划分为若干个各具生产特点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这就是农业区划。
我的文化低、底子薄、知识有限,要我在工作中吃苦耐劳是可以的。但是,要我很快步入科学领域,去研究探索农业生产致富之路,真是个难题,非一日之功能办到。
调到农业区划办之时,我已是四十八岁。虽在农村工作几十年,我仍属于“万金油”干部,行行懂,样样会,天南地北了解一些。要搞科学专业,我实在是门外汉。于是,我下定决心,八十岁学吹鼓手。我一上任,县长要我亲自动手,撰写临时班子没写成功的《黄梅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这艰难的任务,对我来讲,确实是新的考验。几十年来,党叫我干啥就干啥,不讨价还价,如今这项工作虽难,我不能撒手不干,要发扬老黄牛精神,鼓起胆量,接手干下去。
1983--1984年,全省的农业区划工作,处在关键时刻,黄梅由于土壤普查工作粗糙、不细,科学数据不全不系统,影响了县政府领导对全县农业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导致全县十多个有关部门的专项报告和全县农业区划综合报告,迟迟拿不出成品,是全黄冈最落后的一个县。面对严峻的情况,只有勇敢面对、再不能徘徊、犹豫。工作接过手来,我严格要求自己,参加革命,我连死都不怕,苦和累怕什么?外行也能学成内行,“万金油”干部功底好,万金油治病见效快,只要处置得当,可发挥大作用。
面对崭新任务,我只有以超常规的革命精神来要求自己,来安排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要开展好农业区划办这种行政机构的日常工作,及时完成专业报告,在此同时,作为撰写《黄梅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的主笔人,我注重抓紧学习关于农业区划的理论,学习农学、气象学、植物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我们向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并建立一个专家顾问小组,争取他们的指导和支持,拓宽自己撰写综合报告的知识面。为了完成任务,我看完中央、省、地下发的有关农业区划的资料,各地已出版的技术书籍,自己还专门购买一批农业科技书籍,日以继夜,边学边写,有问题不懂,就及时向专家请教。我们的报告,涉及当时的农、林、水产、畜牧、水利、乡镇企业、气象、农村经济、农业机械、供销社、城建等十一个局。它们与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十一个局互相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综合农业区划,要从一个县的整体出发,详细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社会资源,经济技术条件,从十一个局专业报告中,摘取有用数据进行分析,为各级领导制定农业生产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如农业中的粮、棉、油,经济作物,特种产品,都有自己的生物特性,对气象条件、水利条件、土壤酸碱度、水质好坏,都有不同要求。水产业中,如养鱼,就与水面大小、深度,水质好坏有关。如林业,森林资源覆盖率的高低,林种结构,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是否合理?树龄结构是否恰当?它关系到成熟林的蓄积量、开采量、经济效益。不同树种对气候、土壤也有不同要求。十多个部门,当时是相对独立的系统,要把十几个相关部门浓缩在一起,写出综合性的区划报告,确是一项艰巨任务。
接手后,我先熟悉情况、搜索资料,狼吞虎咽地学习有关文件、资料。1985年,我正式动手撰写,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八易其稿,有的初稿,不仅专家有异议,自己也不满意。于是,写一稿大修一次,经我八次改写,最后终于完成了六万余字的《黄梅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并于次年经黄冈行署专家组验收通过。虽报告质量在今天看起来水平是一般化,但总算完成了当年的艰巨任务,为黄冈市完成综合区划报告消除了障碍。1988年,省专家组织各县综合农业区规报告评审,我们的报告还获得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编撰全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时,省区划办公室给我县配备了一套当时较为先进的电脑软件。我们运用电脑先进科技手段,对农业资源空间和市场需求空间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分析,并在动态监测的配合下,对农业结构作滚动式的调整,我们提出了农业计划空间的优化方案,形成了《黄梅县农业结构系统分析报告》,为县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我们用电脑分析报告,1988年,黄梅县棉花在南部平原湖区适宜种植面积195614亩,占该区总耕地面积的43.2%,油菜在平原湖区适宜种植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64.7%,花生适宜种植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45.6%。
在农作物合理配置和前后作物茬口协调方面,经我们用电脑计算的结果是:油稻稻、肥稻稻、继中稻、薯大豆、大麦苕、大麦稻稻、大麦棉、蚕豆棉、薯二晚等十一种为佳。
通过计算表明,黄梅县地理位置优越,农作物适宜种植的组合较多,有利农作物的多样化、多熟制,但要注意在不同地貌类型上,进行作物布局调整,发挥组合最大优势,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当我日夜紧紧张张为完成我县农业综合报告艰苦奋斗时,干扰消息又来了。农委一位头头告知我,武汉市黄陂区有一个黄梅籍同志想回黄梅,好心照顾我,要我与他对调回武汉。按常理讲,这是个好消息,树老叶落归根,人老思乡。我听到此消息,在脑海里斗争多时,回去好,可以放下手中仅完成部分任务的农业区划工作,撒手而去,已年过半百,船到码头车到站,领导照顾我放松,距退休时日不多,也要打算自己如何渡过晚年。思想斗争的结果,我还是决心,不回武汉,考虑的焦点,不仅是党组织交给我的重任没有完成,十六、七岁来到黄梅,这里的父老乡亲养育我几十年,现在我五十岁,年富力强,正是为党为国效力的阶段,我却想当逃兵,舍弃大部分未完成的任务,虽然有同志比我更能胜任农业区划工作,但时间过去许多,前段拖了黄冈后腿,再折腾一次,就影响大局。虽然农业区划对我是新工作,而且任务大,但我有信心把它搞好。于是,我不顾领导的好心,继续干我的事。
在完成全县综合报告的同时,我还要督促指导其它同志和部门,完成十一个专业报告并把它编成册,共计七十余万字。我们完成了全县土壤普查的八十多万个数据资料统计、整理,并根据土壤普查的有关数据,绘制出农业区划图十七种,为黄梅县乡镇领导指导农业生产、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在此同时,我们还完成了国家级、省级两次要求很高的农业区划数据资料的汇总,实现了区划资料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纠正了黄梅县沿用多年的版图面积的错误,把1640平方公里改正为国家卫星测绘局确定的1701平方公里。按照新数据计算出黄梅县地貌类型各占比例的正确数据,次中山占7.8%,低山占10.7%,丘陵占2.5%,岗地占25.4%,平原占53.6%,使黄梅地貌图和耕地面积图更符合国家航测的科学结论。
完成阶段性农业区划工作后,我们黄梅随同全省一道,转入农业区划成果应用。各地应用农业区划成果的效益,我们没有力量去考证,就我们自己掌握的资料,又先后向全县各级领导提出了《农业后备资源调查与分析报告》、制定了《山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向省、地提出了文字报告。在全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中,运用科学数据,又编写出了《黄梅县丘陵岗地经济发展探讨》,《黄梅县棉花生产现状与前景》。此外,还组织专业人员撰写汇编了《黄梅县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专辑。运用电脑先进手段,我们提出了《黄梅县种植业结构系统分析报告》。以上工作,对黄梅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起了一定作用。
1991年——1992年,又奉县委、县政府指示,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又亲自编制了《2000年黄梅县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报告》。与此同时,指导有关人员修改各专业的专题报告八篇,全长约十万字。这些研究工作,不仅对黄梅县农业综合开发有参考价值,也向省、地提供了黄梅县2000年农业发展蓝图。
在完成上述工作任务中,我得到一位同窗好友的有力支持。她在小池目睹我家庭发生的变故。我调到县农委后,家在小池、还有女儿未出嫁、小儿子在读书。我委托她帮忙照顾。
为抢时间按上级的要求交出答案,县区划办到武汉购进一部老式铅字打字机,我们边写边打边修改,接下来,交给其它同志去过目。后来,我把她接到县城办公室打字,她与我并肩,日以继夜赶打材料,《黄梅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写了八稿,她就打了八稿,每稿六万多字。其它各专业报告几十万字都是她打的。这对一般没有责任感的打字员来说,是办不到的。
因为日以继夜连续作战,加重了我在文革期间患的头痛病。任务完成了,我也支持不住了,头痛、上吐下泻,在黄梅县医院检查,怀疑脑瘤,到武汉广州军区医院检查,确认是严重颈椎病,已造成颈椎三至五节有块软组织坏死,导致脑血流不畅,引起头痛、上吐下泻。在广州军区医院住院治疗两个月,病情好转,又回到战斗岗位。
从事农业区划工作,加深了我对农业经济、自然资源深度开发的认识,从编写《2000年黄梅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报告》中受到启发,我多次出访九江市、安徽宿松县区划办,说服他们,在九江市或黄梅县召开首次鄂、皖、赣三省边界九县市,即九江市、武穴市、九江县、湖口县、瑞昌县、望江县,宿松县、黄梅县区划办负责人会议,共同撰编九市、县区域农业总体规划报告,供有关省市、县领导策划跨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作参考。九江市、各县都同意参加首次会议,大家都同意会议在黄梅召开。这一工作在二十年前算是超前的构想。谁也没有想到,我们向黄梅县政府提交经费开支预算时,遭到否决,构想以失败而告终。时至今日,面对国家的发展,回想当时的构想,显而易见,黄梅县错失良机。现在回想,我仍觉得,有挥之不去的痛心。
修建京九铁路时,在路线走向上,先定在黄梅县城西十里铺,后来少数专家因对黄梅县领导的冷淡态度有意见,黄梅的接待不如兄弟县盛情,就把路线改走长江冲击平原的太白湖南边。这个修改违反了科学依据,濯港十里铺全是红粘土、地质好、又省经费,改走长江冲击平原,沙质土壤差,河港湖汊多,地下水位高,对铁路危害大,如遇1954年那样的特大水灾,京九铁路必被中断。
我们区域规划办公室是一个小部门,无力说服县政府领导,他们也不把我们提供的资料放在眼里。于是,我们只有把国家航测资料和黄梅的地质图邮寄当时国务院的分管副总理邹家华,其结果也石沉大海没有回音,造成以后的既成事实,为铁路百年大计埋下祸根,黄梅县也失去了一次发展的良好机遇。我虽然无补天之力,但是我尽忠尽职、尽了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