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首赤壁名诗相映成趣

(2009-04-23 15:27:54)
标签:

赤壁怀古

黄州

茂森林

周瑜

文化

分类: 茂森林9诗词集

两首赤壁名诗相映成趣

两首赤壁名诗相映成趣

 

两首赤壁诗相映成趣

这里所说的两首赤壁诗是:杜牧的《赤壁》和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就是杜牧的绝句《赤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又名,东坡赤壁。现在是黄州的一个风景区,在黄冈市黄州城西北,亦名赤鼻矶,因唐杜牧与宋苏轼先后在此写下《赤壁》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而闻名。

杜牧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诗人。唐会昌二年(842年)春,时任监察御史的杜牧,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外放为黄州刺史,至会昌四年九月离去。杜牧在黄州任上,惩治贪官污吏,减轻赋税,救济灾民,释放囚犯,做了不少有益于当地人民群众的事。同时也在黄州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歌和文章。如《齐安郡中偶题》、《齐安晚秋》、《忆齐安》、《黄州竹径》、《横江楼》、《兰溪》、《赤壁》、《清明》等,其中《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过麻城歧亭杏花村所写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二诗,至今仍流传不衰!《赤壁》,也是杜牧将历史记载和地下文物考证相结合,确认黄州赤壁即为赤壁大战古战场的书证。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北宋嘉裕二年(1057年)20岁时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密州、湖州知州,礼部尚书,侍读等官。宋神宗元丰二年,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发被捕入狱。元丰三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至元丰七年离去,在黄州历时近5年。他在黄州期间写诗214首、写词37首、赋两篇、文27篇、长信250封、小品91篇,共计写下诗文600多篇,形成了他的创作高峰。其中《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满庭芳·归去来兮》、《安国寺记》、《方山子传》等众多名篇,生动地描述了黄州赤壁的壮丽景色和鄂东的人情风物。苏东坡的书法成就也极高,自成一体。清末杨守敬将苏东坡在黄州留下的丰富墨迹编辑成《景苏园帖》,流传于世。他使黄州成为世界名城,黄州使他成为世界名人。

这两首诗词,虽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但仔细揣摩,不难发现,他们在选材立意上,有共同之处:寄托了他们怀古的幽情,抒发了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到见解。

他们两人都是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仕途坎坷的文人。他们都为自己怀才不遇,空有抱负,得不到重用而烦恼。杜牧生性倜傥、慷慨,喜议论,好谈兵,而不为当局所用,在任黄州刺史时,曾登山观黄州赤壁,以一首千古流传的绝句《赤壁》,讥讽周瑜侥幸成功。

苏轼则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屡屡被贬,仕途失意,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游览黄州赤壁时,想到三国周郎年纪轻轻就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华发早生,却功业无成,不免有感而发,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慨。

共同的遭遇,使他们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了共同的兴趣,并在这一历史人物及事件上,悟出了自己的情怀,同时也给后人留下启迪。

杜诗的主要思想是,周郎侥幸成功,如果说,当日东风不竞,结局则是,二乔将深锁铜雀台中,周瑜安得美女江山二者乎?换句话说,此时此刻,他有酸葡萄心态,他在此一吐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气。

苏轼的赤壁怀古,则是神游故国,仰慕英雄,感叹人生如梦,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愤懑之情。
  杜牧、苏轼有共同的人生遭遇:先后被贬,到赤壁所在地黄州为官。虽然他们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同一个历史人物产生了共同的兴趣,但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历史事件的感悟,也自然不同。杜牧认为周瑜侥幸取胜,出言讥讽;苏轼对周瑜满怀仰慕,激情赞扬,行文奔放。
  杜牧别出心裁,从反面设想,如果当时没有东风帮助周瑜,孙刘联军败了,那么东吴二乔将被曹操锁进铜雀台,历史将是另一回事了。短短四句诗,把赤壁之战定乾坤的作用,曲折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见解精辟,发人深省。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中,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胸怀:周瑜是侥幸得东风之助,才成就宏图;自己空有旷世之才,命运不济,落花流水。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首咏史诗,从小处落墨,小中见大,匠心独运。它从沉埋在沙中的一把折戟入手,引发出思古之幽情,巧妙地将诗意引向著名的赤壁之战,引向这一重大战役的主要人物。这不同一般的构思,是这首绝句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

苏诗在构思上,则将写景、怀古与抒情融为一体,大开大合,纵横古今,意境宏阔,气势不凡:长江滚滚向东奔流,陡峭错落的山崖直穿天空,汹涌的浪涛拍打着江岸,卷起了千万堆雪白的浪花。作者的思绪,随着这奔腾的浪涛,驰向历史的长河。想起当年的赤壁之战,想到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联系自己的处境,作者不禁感慨良多。这些内容,宛若滚滚长江水,喷涌而出,内涵丰富。无论是写景还是咏史,作者都能抓住特征,略加点染,便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闻如声,如入其境。最值得称道的,是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恢宏,引人遐思,笼盖全篇。作者把所怀念的历史人物,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赞美之情不言自喻。在奔腾的大江、雄伟的赤壁衬托下,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登场了,诗人选择英雄的气质、风度、才干等简笔勾勒,塑造了一个青年儒将的生动形象。然而,诗人的笔墨却不止于此,他神游故国,想到自己空有一身抱负,一生几上几下,屡遭贬职流放,怎不慨叹,人生如梦?

相比之下,苏轼的诗远比杜牧来得直率,来得豪放。难怪古人称苏轼的词如同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