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赤壁名诗相映成趣
标签:
赤壁怀古黄州茂森林周瑜文化 |
分类: 茂森林9诗词集 |
两首赤壁诗相映成趣
这里所说的两首赤壁诗是:杜牧的《赤壁》和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就是杜牧的绝句《赤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又名,东坡赤壁。现在是黄州的一个风景区,在黄冈市黄州城西北,亦名赤鼻矶,因唐杜牧与宋苏轼先后在此写下《赤壁》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而闻名。
杜牧
苏轼
这两首诗词,虽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但仔细揣摩,不难发现,他们在选材立意上,有共同之处:寄托了他们怀古的幽情,抒发了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到见解。
他们两人都是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仕途坎坷的文人。他们都为自己怀才不遇,空有抱负,得不到重用而烦恼。杜牧生性倜傥、慷慨,喜议论,好谈兵,而不为当局所用,在任黄州刺史时,曾登山观黄州赤壁,以一首千古流传的绝句《赤壁》,讥讽周瑜侥幸成功。
苏轼则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屡屡被贬,仕途失意,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游览黄州赤壁时,想到三国周郎年纪轻轻就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华发早生,却功业无成,不免有感而发,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慨。
共同的遭遇,使他们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了共同的兴趣,并在这一历史人物及事件上,悟出了自己的情怀,同时也给后人留下启迪。
杜诗的主要思想是,周郎侥幸成功,如果说,当日东风不竞,结局则是,二乔将深锁铜雀台中,周瑜安得美女江山二者乎?换句话说,此时此刻,他有酸葡萄心态,他在此一吐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气。
苏轼的赤壁怀古,则是神游故国,仰慕英雄,感叹人生如梦,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愤懑之情。
杜牧、苏轼有共同的人生遭遇:先后被贬,到赤壁所在地黄州为官。虽然他们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同一个历史人物产生了共同的兴趣,但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历史事件的感悟,也自然不同。杜牧认为周瑜侥幸取胜,出言讥讽;苏轼对周瑜满怀仰慕,激情赞扬,行文奔放。
杜牧别出心裁,从反面设想,如果当时没有东风帮助周瑜,孙刘联军败了,那么东吴二乔将被曹操锁进铜雀台,历史将是另一回事了。短短四句诗,把赤壁之战定乾坤的作用,曲折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见解精辟,发人深省。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中,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胸怀:周瑜是侥幸得东风之助,才成就宏图;自己空有旷世之才,命运不济,落花流水。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首咏史诗,从小处落墨,小中见大,匠心独运。它从沉埋在沙中的一把折戟入手,引发出思古之幽情,巧妙地将诗意引向著名的赤壁之战,引向这一重大战役的主要人物。这不同一般的构思,是这首绝句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
苏诗在构思上,则将写景、怀古与抒情融为一体,大开大合,纵横古今,意境宏阔,气势不凡:长江滚滚向东奔流,陡峭错落的山崖直穿天空,汹涌的浪涛拍打着江岸,卷起了千万堆雪白的浪花。作者的思绪,随着这奔腾的浪涛,驰向历史的长河。想起当年的赤壁之战,想到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联系自己的处境,作者不禁感慨良多。这些内容,宛若滚滚长江水,喷涌而出,内涵丰富。无论是写景还是咏史,作者都能抓住特征,略加点染,便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闻如声,如入其境。最值得称道的,是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恢宏,引人遐思,笼盖全篇。作者把所怀念的历史人物,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赞美之情不言自喻。在奔腾的大江、雄伟的赤壁衬托下,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登场了,诗人选择英雄的气质、风度、才干等简笔勾勒,塑造了一个青年儒将的生动形象。然而,诗人的笔墨却不止于此,他神游故国,想到自己空有一身抱负,一生几上几下,屡遭贬职流放,怎不慨叹,人生如梦?
相比之下,苏轼的诗远比杜牧来得直率,来得豪放。难怪古人称苏轼的词如同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加载中…